而遼東,正是此路唐軍遇到的第二根釘子。(未完待續。。)
第十七章 謀策
遼東在中國歷史上的夏商時代屬於營州,周武王四年,文丁之子,紂王的叔父箕子遠赴遼東,建立東方君子國,教民以禮義、田蠶、織作,為遼東帶來了中原的文化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生產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從那時起,遼東就成了中原不可分割的固有領土。
接下來的秦漢三國兩晉,遼東都是他們漢民族華夏王朝的固有領土,固然有時因為國力衰退而使得遼東為他國佔據,但很快他們都會憑藉自己的能力奪回來。
唯獨高句麗是個意外,當初高句麗利用北魏與後燕、北燕開戰的機會才趁虛而入奪取遼東,而後的整整兩個世紀遼東都在高句麗的掌控之下,成為了高句麗的領土。這淪陷了太久,以至於讓高句麗上下都無恥的將遼東視為他們的領土,將收復屬於自己領土的隋朝唐朝視為外來入侵者。
隋朝與高句麗之間一共展開了四次大規模的戰役,先後動用了近乎四百萬的兵士,依舊沒能將遼東奪回來。
“見過大總管!”李道宗、張士貴、張鎮周、程名振等將渡過了遼水,一起來到了蓋牟城。
對於這初戰告捷,諸將個個都極為高興,笑臉洋溢。
“任城王,張總管,遼水河畔的一戰,打的漂亮!”
此時羅士信已經詳細的收到了關於那一戰的戰報,唐軍以八千騎兵壓城,目的正是最大限制的消滅高句麗的有生力量。
若沒有這八千騎兵壓城,高句麗得知蓋牟城受襲。唐軍已經渡過遼水,遼水防線告破。必將撤離失去戰略意義的懷遠鎮,不傷分毫。但是有了八千騎兵的存在。那情況就不一樣了。為了防止唐軍半渡而擊,攻打他們的撤退兵馬,他們不可能不分出兵馬阻擋殿後。
這裡很考究一個度量,若殿後兵馬少了,起不到效果一樣有全軍覆沒的危險,若兵馬過多又會有些浪費。
淵斌之持重沉穩,為了避免全軍覆沒,一口氣留下了一萬五千殿後軍。面對淵斌之的壯士斷腕,李道宗、張士貴當機立斷。不在理會淵斌之的撤退軍,而是將一萬五千殿後軍全部困死,一口吃下,儘可能的消滅他們的有生力量。
這種細微處的戰局變故莫說是羅士信,就算是李靖這樣的用兵大家也不可能拿捏的精確。
這裡也就考驗為將者自己的判斷與隨機應變的能力。毫無疑問的,李道宗、張士貴都是難得的大將,在這需要他們自行做主的時候,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近乎全殲了一萬五千高句麗兵卒。
這也意味著在接下來的遼東攻防戰中。高句麗將會少上萬人守兵,大大的給了他們不日後的攻城,減輕了不少的難度。
“全是大將軍指揮有方,不然我們哪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戰果!”李道宗、張士貴隊羅士信都很信服。客套的說著。
羅士信領著他們進入了蓋牟城,途中聽羅士信說起攻取蓋牟城所獲得的輜重,一個個愕然之餘。更是笑逐顏開,十數萬石的糧草。這戰利品實在太過豐厚了。
羅士信一如既往的雷厲風行,在大軍會師蓋牟城之後的第一時間召開了軍事會議。
諸將齊聚蓋牟城的議事大廳。羅士信還未抵達,因為打贏了戰,諸將心情很好,相互有的沒的聊著天。
便在這時,他們聽到了羅士信與幾個從未聽過的嬉笑聲,一個個停止了說話,好奇的看著大殿門口。不多時,羅士信領著三位身穿高句麗衣服做百姓打扮的男子走進了大廳。
這一進入大廳,羅士信便興高采烈地對著眾人道:“這開會之前,我給大夥兒介紹幾個當初我在高句麗認識的朋友。你們手中的高句麗詳細地形圖,便是他們花費十年精心繪製的。此次我們大唐想要攻取高句麗,也離不開他們的幫助。”
羅士信領進來的正是長白山駐紮的隋朝殘部,他們艱苦的生存在長白山,為得便是能夠為橫死在高句麗的袍澤同胞報仇雪恨。他們一直以為這報仇的機會遙不可及,尤其是羅士信坦誠大唐未來的發展目標是西方,高句麗對於大唐只是一個潛在的威脅,並非是大唐前進道路中的絆腳石。大唐未來的十餘年中的主要目標是經驗西域,是不可能放手對付高句麗的。
那裡知道高句麗自己作死,與大和國、百濟聯手對付大唐,促使了大唐展開了對高句麗的征伐。
得到這個訊息的左天成他們,比羅士信這三軍主帥還要激動興奮,還沒等他開口,便聯絡上了羅士信,想要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