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路的景觀讓人賞心悅目,尤其是滿山的松柏,讓白佛堂儼然成了一個世外桃源,讓人神往。
常如海小時候經常上山,之後,到了閻錫山老家河邊鎮川至中學上學,不久,做了本玉的徒弟後,幾乎是每個禮拜來,可以說,白佛堂的一草一木,對於常如海來說非常熟悉。
一個時辰後,眾人只見五仙山絕壁半山腰突兀赫然有一處石窟寺,共鑿成石殿三間,呈一般大殿形式,深廣各十米,全仿木結構,柱、梁、檁、椽、斗拱、瓦當等,皆就山雕成。殿內鑿有千葉寶蓮玉佛一尊。
楊勝武沒見過白佛堂,見柱、梁、檁、椽、斗拱、瓦當等與一般木質結構無二,就上前摸摸,感覺硌手,才知真是石刻的。
二斜眼一進門,正對著千葉寶蓮玉佛,馬上跪下,口中唸唸有詞:“佛祖在上,保佑我殺盡鬼子,好回還家鄉。”
眾人見二斜眼如此虔誠,不由得有些好笑。楊勝武對二斜眼說:“我說兄弟,你幹嗎對佛祖那麼虔誠?”
“隊長,你有所不知,我一家都是盜墓之人,自然對佛祖心懷敬畏。”
常如海一聽,非常驚訝,但也沒說什麼,只有楊勝武知道二斜眼的情況,也懶得解釋。
“道長,小的問一句,按理說,這裡是佛家聖地,可為什麼道家卻佔了呢?”
“這你就不懂了吧?這白佛堂自明嘉靖14年主持如秀禪師自感木質建築不堪大火焚燒,就發出‘吾思世之堅者,莫堅於石也,不若於斯錐石威嚴之上,鑿一廣殿,豈不於乾坤而並處邪’後,歷朝歷代就是佛家和道家相互佔據,你不見東配龍宮殿,東配殿北側還有關帝廟嗎?這裡可謂儒釋道三家雲集。曾任定襄知縣,江西定南人,清乾隆初進士鍾一誠,寫道:踏破雲山翠幾重,須穿石徑入仙峰。回崖斷處青林繞,曉曰升時碧草濃。掃卻塵心聞喚鳥,徘徊古寺覓蒼松。換鵝踟躕人何在?石洞清幽宿露封。這裡地處幽靜,自然是儒釋道三家爭相佔據的地方。”常如海娓娓道來。
二斜眼一聽,自是吐吐舌頭,感覺這白佛堂真是深山藏古寺。
等眾人進了大殿後,只見從東配殿出來幾個衛生員模樣的八路軍戰士來。
常如海一見,對本玉說:“師傅,這?”
“這是八路軍傷員。”本玉淡淡說道。
常如海有些不明白師傅為何如此厚愛八路軍,也不明白師傅為何如此改變主意,
從一個醉心於修行養姓的人變成一個熱衷於幫助八路軍的人。
常如海早先知道,自己的師傅本玉道長本是陝西省武功縣的一個孤兒,一次,在鍾南山流浪時遇到一個修行之人,由於喜愛本玉的淳樸、厚道,就收留為弟子,教本玉讀書、武功,並告知,自己一派為金代由王重陽于山東寧海所創的全真教,屬於宗祖譚處端的南無派。師傅羽化後,本玉含淚出山,遊歷全國各地。民國9年,到了白佛堂後,就被這裡的仙境所吸引,加之白佛堂固有的石窟建築還在,就在此住了下來。
師傅是一個心地淳厚之人,這趙爾陸帶著部隊來南澗村創辦根據地,同時也帶著許多傷員,師傅或許是出於懸壺濟世的目的來救助傷員的。常如海猜測道。
第二百四十六章? 家人團聚
常如海隨本玉到東配殿,見殿裡躺著十幾名傷員。傷員見本玉來後,紛紛起身問好。看得出,本玉作為一個長著,贏得了傷員的一致好感。
本玉檢查完傷員傷情後,囑咐了幾句,就退了出去。
回到大殿,常如海對本玉說:“師傅,弟子這次回來主要是向師傅求得一些丹藥,我的隊伍裡有許多傷員,而附近的藥品幾乎都沒了,不知師傅的丹藥還有嗎?”
“還有一些,不過,已經不多了。你儘管拿去,我抽時間煉製就是。”
“謝師傅,弟子拿走這些丹藥,八路軍那裡咋辦?”
“這你就不要管了,我自會煉製一些。倒是你和百勝記得注意不要妄開殺戒,每個人來陽間一回不容易。”本玉囑咐道。
“謹記師傅教誨。”常如海恭恭敬敬地回答道。
本玉到大殿的後洞裡,拿出幾個丹瓶來,剛要出來,就聽二斜眼一陣驚呼:“啊呀,這是啥玩意兒,這麼雕刻得好?”
楊勝武聽見喊話,也急忙過去,見後壁依山體雕有一個僧人,僧人身披通肩袈裟,手提壺,水珠從壺嘴中滴出,正欲由門內走出,一腳在裡,一腳在內,給人以有後室之感。
“這是僧人半掩門,也是當時的石匠雕刻的,算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