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事件搞得焦頭爛額,急需一個能夠轉移視線的大事來解圍,納賽爾就這麼送上門來了,應該說讓杜魯門是非常高興的。
在杜魯門看來,如果埃及和以色列發生軍事衝突,那麼世界的焦點就會轉移,那時候誰還關心什麼豬灣事件,還是看阿拉伯人跟猶太人撕逼比較精彩。而且杜魯門還覺得就算埃及和以色列開打,也不會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僅僅是區域性衝突,最後只要剎車捏在美國手裡,就是進退從容。
帶著這樣的想法,杜魯門很快就預設了納賽爾的行動計劃,當然他既沒有同意也沒有反對,這是必要的政治正確。杜魯門實在是不想再次重蹈豬灣事件的覆轍了。
結束了對美國的訪問,獲得了比較樂觀的結果讓納賽爾也是信心大增。返回埃及之後,他立刻全面動員準備一舉蕩平以色列。
讓我們再看看以色列的反應。《舊約》上曾經說過,以色列是一片流淌著奶與蜜的土地。但是這話大半是不靠譜的,大概是上帝他老人家忽悠以色列人的。不管是從地理氣候還是從政治歷史來看,以色列都是一片流淌著鮮血與眼淚的土地。這裡的土地並不肥沃,也並不適合耕種,可以說是類似戈壁的不毛之地。而最早的猶太人恐怕農耕技能也不發達,過得是遊牧生活,甚至覺得遊牧的人比農耕的人地位還要高一點。
這不是瞎掰,一樣能從《舊約》中看出端倪,比如著名的該隱與亞伯的故事,該隱就是種地的,而亞伯則是牧羊的,祭祀上帝的時候,老爺子更喜歡吃肉,所以選擇了亞伯的小羊羔,而不要該隱的“素菜”。不光是這一例,後來耶穌基督也是牧羊的,從社會學的角度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