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8部分(2 / 4)

小說:天兵在1917 作者:賣吻

。而缺點,空氣壓縮引信發火可靠性不是很好,對彈頭擊中目標的角度、速度和目標材質要求比較高。當然,更關鍵是,這種高爆彈威力比較小,很難用少量的彈藥摧毀敵機。

而讓李曉峰最不能接受的也是這一點,12。7毫米機槍的威力還是太小了,與其在戰爭後期再換一次,不如一步到位。他認為接下來紅軍至少要裝備14。5毫米級別的航空機槍,最好是裝備20毫米級別的航炮。

而且李曉峰的要求不是一般的高,規定這種新武器射速不得低於1500rpm,重量不得大於100公斤,而就是這兩個變態的要求讓紅軍著名的武器設計師們發愁了。

比如紅軍歷史上廣泛使用的ShVAK20毫米航炮,重量大約是45公斤左右,但是射速卻只有700到800RPM的樣子。而貝雷金在UB機槍上放大設計的B20航炮重25公斤算是相當優秀,但是射速也只有700到800rpm,除非是兩門並聯才能滿足李曉峰的要求。至於現在裝在伊爾2上的VYA23航炮,威力是足夠了(23×152彈),但是射速完全不夠。而且其後坐力實在太大,不適合戰鬥機和轟炸機使用。

哪怕是僅僅趕上了二戰尾巴的NS23,也不能滿足李曉峰變態要求,甚至是NS23的改進版NR23一樣不達標。恐怕真正能讓李曉峰滿意的只有GSH23了。

為此,紅軍的輕武器設計師們是同李曉峰據理力爭,紛紛強調某人的要求實在太變態,也根本沒辦法完成。但是李曉峰卻不信這個邪,強硬的表態,這些技術指標必須被實現,不準有分毫的折扣!

那麼李曉峰為什麼如此的強硬呢?原因很簡單,在他看來,這些設計師還窩在ShKAS和UB機槍的框框裡打轉轉,以傳統的自動原理,比如槍管短後座的方式,射速根本就不可能上去。

要想提高射速,就必須從根子上想辦法,比如用加特林或者加斯特原理。而這兩者根本就不是啥大問題,前者已經透過AK630在紅海軍服役,而後者德國人也先拔頭籌。只要這些設計師開啟眼界,設計出讓李曉峰滿意的武器根本不是啥大問題。

恐怕這些設計師不願意這麼做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覺得傳統自動方式的航炮就能滿足要求,並不要大動干戈的另起爐灶。可惜的是,他們撞上了李曉峰,不得不邁出了這一步。

很快,設計師們就基於加特林和加斯特兩種原理提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其中射速最慢的也在1200rpm左右。反正射速已經不成問題,唯一困擾著空軍的就是採用哪種口徑了。

前面說過了,紅軍的航炮口徑可是相當的複雜,有20毫米、23毫米,甚至後期還有37毫米和45毫米的怪胎。其中23毫米的又分成兩種,一種是23×152,而另一種則是23×115。而且李曉峰之前說了,14。5毫米口徑也在考慮之列,也就是說,參與這一輪航炮競爭的實際上有三種口徑。

其中,23×152彈藥很快就被排除,這玩意兒威力是大,但後座和重量也不太能接受,還是讓伊爾2繼續用它去轟德國坦克裝甲車吧。真正的競爭實際上就在23×115、14。5×114和20×99R之間展開。

說起來也是好笑,前面兩種口徑截然不同的彈藥實際上是系出同源,23×115彈藥毛子就是拿14。5的彈殼擴口,然後裝了個23毫米的彈頭。奇葩吧?不過倒也是管用。唯一的問題就是,23×115初速不夠,彈道比較彎曲(沒辦法,火藥推力不夠)。

李曉峰對蛋疼的23×115並不滿意,但是跟20×99R相比,似乎是23毫米的發展潛力更大,於是先淘汰20毫米口徑。接下來在兩位同胞兄弟之間的PK中,那真心是難分仲伯,23毫米的彈頭威力更大,但是14。5毫米的初速高精度更好,反正比來比去,似乎是難分仲伯。

無奈之下,毛子又一次偷懶了,既然難分伯仲,那就同時上馬吧!於是乎兩種口徑的“航炮”同時開搞,當然,紅軍也做出了具體的要求,14。5毫米的主要用於取代ShKAS機槍,要求射速足夠高,最好是能達到原來ShKAS的水準。而23毫米的則用於取代UB機槍,射速可以稍低,但是必須控制重量。

很快設計師們就提出了好幾個不同方案,幾乎每個口徑都至少拿出了四個方案,經過詳細的對比之後,加斯特自動方案更受空軍高層的喜愛。很快ShVAK14。5和NS23(不是那個老版的,但設計師還是那兩位)就誕生了。

其中ShV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