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6部分(3 / 4)

小說:天兵在1917 作者:賣吻

當然,此時也不算輕鬆。因為五艘女王是勁敵!

首先同女王級交火的是巴伐利亞和巴登,這兩艘專門為了對抗女王而製造的德國一戰最先進也是最精銳的戰列艦,終於在錯過日德蘭海戰之後碰上了宿命中的敵人。

實話實說巴伐利亞級面對女王的時候沒什麼優勢,火力大家半斤八兩,速度女王佔優,防禦巴伐利亞稍微有點優勢。總體而言如果單對單誰勝誰負都是合情合理的。

不過戰爭從來都不是單挑,比較單一武器的效能無疑是很愚蠢的行為,戰爭從來都是系統的力量。最高的高手不是手握一大堆先進的武器玩單挑的那一邊,而是那種能將一大堆雜牌武器統一成一個整體發揮出系統戰鬥力的那一邊。

從某種意義說攢成一個整體的要你命三千也比只會單打獨鬥的高科技強。不得不說在這個方面英國人有優勢,女王級他們用了很久,已經完全掌握了艦船的效能,而相反俄國人屬於半路出家,幾個月的訓練還不足以他們發揮出德制戰艦的全部戰鬥力。

所以在戰鬥一開始,兩艘巴伐利亞和後面跟著的兩艘國王級就被英國人壓制住了。英國人的齊射打得很準,不斷地取得跨射,不斷地迫使巴西列夫的艦隊轉向。

而巴西列夫本來就沒有速度優勢,不斷地被迫機動讓他失去了搶佔有利射擊陣位的機會。他的船確實多,但是在炮戰中卻反而被英國人以多打少。

書說道這裡就不得不再提一下美國海軍總結的那兩套戰法了。在實施二號作戰方案的時候,美國人就發現了,一隻過於龐大的編隊有時候反而是累贅,指揮官的能力是有限的,讓一個人指揮一二十艘戰艦排成戰列線決戰幾乎不可能做到。如果這麼做了,那出現失誤的可能性會非常高!

美國人透過研究發現,一個指揮官最多指揮四艘戰艦,這是最合理的,超出四艘之後效率就大大下降。無疑的,巴西列夫就遇到了這種問題,十艘戰列艦排成一線,隊形是相當的長,不客氣地說從先導艦方向都看不到最末尾的僚艦。也就是說處於隊形最前端的巴西列夫根本就沒辦法指揮編隊末尾的戰艦,而編隊末尾的戰艦說是在參戰,其實是在打醬油!(未完待續。)

542海戰(7)

其實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戰場的空間這麼大,而海戰中為了發揮出艦隊最強大的火力,又要求排成戰列線用側舷火力打擊敵人,這樣一來整支艦隊的陣型就會拉得很長,往往排頭的都看不見吊在尾巴上的。

而戰場上每個指揮員最重要的就是知己知彼,很顯然在海戰中並不是每一個指揮官都清楚自己艦隊和敵人艦隊的態勢。換句話說,容易出現失誤,問題一堆堆。

這麼說吧,幾乎在每一次海戰中都能找到問題,日德蘭海戰中貝蒂和傑里科都有問題,好在他們的對手整體實力處於下風,選擇了撤退,否則皇家海軍的神話早就破滅了。

而現在巴西列夫的編隊就有問題,因為速度比敵人慢一截,根本就搶不到有利陣位的他,只能很被動的捱打。當巴伐利亞、巴登和國王號以及大選帝侯號被五艘女王級“吊打”的時候,後面的六艘友艦竟然有些插不上手。

比如總督號和威廉皇太子號就只能用前主炮迎敵,效率很低。而後面的四艘德皇級乾脆連加入戰鬥的機會都沒有。要麼射擊角度被前面的友艦和友艦煙囪裡噴射出的煙霧擋住了,要麼乾脆就在主炮的最大射程之外,只能看著乾瞪眼。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德國人的305毫米主炮太差嗎?應該說跟炮的關係不大,跟炮塔的關係更大一些。以前有提到過,因為火控和觀瞄裝置的限制,日德蘭海戰之前的交戰距離大部分都在15公里之內。

可是隨著觀瞄裝置和火控的進步,實際上一戰的海軍強國都意識到了海戰的距離在拉遠。所以在1915年,德國海軍為了適應遠距離海戰也對戰艦的炮塔進行了改進。將主炮的最大仰角從13。5度提高到了16度,也就是說提高了2。5度。別小看這二點五度角,因為僅僅是這一改進就讓主炮的最大射程從16。2公里提高到了20。4公里(當然同樣也犧牲了最小射程,因為火炮的俯角從負8度降低到了負5。5度)。

當時德國海軍以為這樣的提升已經足夠了,保證18公里左右的有效射程已經很完美了,但是他們沒有想到時代的發展太快了,那一點點改進根本就不夠用。如果說日德蘭海戰時雙方還在十來公里左右打轉轉,那麼到了1919年以後交戰距離飛速的延伸了。雙方在20公里以上距離上就會開展接觸,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