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部分(3 / 4)

小說:天兵在1917 作者:賣吻

,這個傻瓜是中槍了,而不是被榴彈炸傷!

戰鬥結束之後的最初二十年裡,西方記者們普遍對約翰松的回憶錄不屑一顧,認為他就是一個驚慌失措被嚇傻了以至於出現了幻覺的可憐蟲。甚至有一位驕傲的英國曆史學家在他專著中毫不客氣的對約翰松的回憶大加鞭撻,將其貶得一文不值。

在這位有良心的歷史學家的專著中,這場戰鬥的面貌才被“真實”的還原了,參加進攻的是俄國人民志願軍第二師一團偵察連,主要的武器是莫辛納乾和馬克沁,在白軍的誓死抵抗之下,俄軍損失慘重,幾乎全部陣亡。

為什麼這位會得出如此離譜的結論呢?原因是不懂俄語的他,拿著一本俄英大字典“機翻”了圖哈切夫斯基的回憶錄,其中這位天才元帥曾經用抱怨的口吻在炸橋行動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如果讓第二師一團偵察連去,一樣會取得圓滿的勝利。”

這位半吊子的歷史學家錯誤的翻譯了圖哈切夫斯基的話,並引用來證明自己的論點。以至於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以訛傳訛,讓一大批鄙視俄國的專家學者們奉若經典,談起這場戰鬥就必須引用圖哈切夫斯基的“回憶”,哪怕是天才元帥不止一次當眾否定說過這樣說法,他們也聰耳不聞,依然不屈不饒的堅持著自己的“正確”意見。

其實歷史的真相併沒有被掩蓋,哪怕是西方學者當中,也有過真實的回憶記錄。當時駐紮在塔韋蒂附近的德國遠征軍少尉格里芬也參加過這場戰鬥,對“俄國人”的火力有十分深刻的印象:

“我的連隊趕到戰場的時候,那座重要的鐵路橋已經斷成兩截了,俄國人正在撤退。當時我想都沒想就命令部隊組成戰鬥隊形發動衝鋒……我跟俄國人打過不少次交道,在東線跟他們不止交手了一次兩次,從1917年下半年開始,只要我們敢於衝鋒,俄國人就有很大的機率會崩潰,而我相信這一次也不例外……但是結果卻給了我當頭一棒,敵人的火力太強了,一個排就擁有至少六挺機槍,秋風掃落葉一般將我的衝鋒部隊打得稀里嘩啦。丟下了七八具屍體之後,我們只能退了下來!”

“一開始,我以為俄國人將所有的機槍都留給了殿後的部隊,但隨著我在芬蘭跟紅鷹團交手,才知道,這支部隊每個步兵班就擁有兩挺通用機槍,在連一級還有火力排進行加強……他們一個連所擁有的火力足以橫掃我們一個營!”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不止紅鷹團的機槍,他們步兵班的火力配置簡直是超越時代的,哪怕是半個世紀之後,這種火力配置也不算落伍!他們每個步兵班擁有12名士兵,班長和副班長使用一種短小的衝鋒槍,這種武器小巧玲瓏偏於攜帶,火力也很猛,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繳獲一隻這樣的衝鋒槍,跟裝備給軍官的魯格自衛手槍比起來,它太好用了!”

“紅鷹團的步兵班的核心就是兩挺PK通用機槍,實際上他們的步兵班完全就是圍繞這兩挺機槍運轉的,每個步兵班他們都能分成兩個火力組,不管是進攻還是撤退都能交替掩護,跟我們當年的步兵班相比,這無疑是相當先進的!”

“除了機槍和衝鋒槍之外,他們的步兵班還有半自動步槍,SKS45用著相當不錯,一戰結束,我移民美國之後,特意從北方工業公司買了一支,你懂得,用了它之後,你對其他旋轉後拉步槍就不會有興趣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這些常規武器之外,紅鷹團還裝備有一種手持榴彈發射器,每個步兵班至少有一具,它就像一隻特大號的轉輪手槍,六發榴彈裝在彈巢裡面,可以發射兩種40毫米口徑榴彈,射程在400米到800不等,能在三秒鐘內打完六發榴彈,火力相當兇猛!”

格里芬提到的手持榴彈發射器,其實是北方工業公司的最新產品,山寨南非的MGL榴彈發射器,不過是版本有點特殊,更類似於XRGL40,既可以發射40mm×46SR低速榴彈,也可以發射40mm×51SR“高速”榴彈,其中使用40mm×46SR低速榴彈時最大射程400米,使用40mm×51SR時最大射程800米。對於“空降兵”來說,除了重了一點,別的都很完美。

其實李曉峰最開始準備裝備的是類似M320GLM那種既可以下掛在護木下又可以抵肩使用,重量還要輕很多的榴彈發射器。但是紅鷹團在試用了兩種榴彈發射器之後,堅決要求優先裝備這種火力更強的,6公斤多的空槍重量,他們認為完全可以接受。

既然部隊喜歡,李曉峰也就順水推舟了,當然,這不意味著M320GLM就腹死胎中,這種多用途榴彈發射器將會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