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中也存在著顯著的差別。僅僅從口徑上了解彈藥,那是要出大問題的。
比如,最簡單的例子,老毛子生產的7。62毫米口徑的彈藥,就有兩種,一種是莫辛納幹使用的7。62×54R全威力彈,而另一種則是俗稱AK所使用的7。62×39中間威力彈。這兩種子彈口徑都是7。62毫米,但是長度、威力、彈丸重量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能說他們一樣嗎?
同樣的,回到問題本身,李曉峰從聚寶盆裡購買的是九毫米帕彈版本的烏茲,雖然是通用帕彈,但是二十世紀初期的帕彈和二十世紀中葉的帕彈,德國生產的帕彈和後來北約標準制式的帕彈,那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僅僅從彈殼來說,1917年德國生產的帕彈,用的是黃銅彈殼,而某仙人為了節約仙力,裝備特科的用的是覆銅鋼殼,這兩者的差別就太大了。銅的延展性肯定是比鋼材要好,所以用銅殼彈天然的便於抽殼,而且還可以復裝。鋼殼,包括覆銅鋼殼這方面的效能都要差一些。
當然,覆銅鋼殼在效能能夠接受的情況下,生產成本肯定是比銅要低的,對於仙力不富裕的李曉峰來說,彈藥這種消耗品,能節省一點還是節省一點比較好。
你問為什麼不直接生產這種彈藥,而是用仙力去買?原因很簡單,沙俄不接受這個口徑,根本就不生產帕彈,北方工業倒是從瑞典引進了帕彈的生產線,不過想要投入生產,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不管是紅鷹團、彼得巴普洛夫團還是特科,所使用的帕彈都只能由某仙人自己提供。
也就是特科任務性質特殊,而且彈藥消耗量不是特別大,某仙人才咬牙供應了覆銅鋼殼彈,像紅鷹團和彼得巴普洛夫這種耗彈大戶,李曉峰提供的是效能更差的塗漆鋼殼彈。
而眼下,敵人遺留下來的彈殼無疑都是黃銅的,這肯定不是特科和彼得巴普洛夫團所使用的那一種。而正是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