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所造一般無二,在當世,也只有英國、德國、美國以及中國四個國家,才能獨立製造這種艦炮,就算是日本,目前也還只是在摸索之中。”
馮海風帶著自豪感抑揚頓挫的向學生們介紹著船上的艦炮,的確,他有這個資格自豪,驕傲。
連小日本鬼子都無法自己製造356毫米的巨炮,而中國卻可以,這是個奇蹟,而這個奇蹟,是李安生所創造。
海軍官兵上下,除了對肩負著中國海軍的薩鎮冰與程璧光無比敬服之外,最為真心欽佩的,就是一力促成了這兩艘戰列巡洋艦訂造,以及兩艘超級戰列艦建造的李安生。
哪怕是海軍中的鍋爐工人,後勤人員,也知道,沒有李安生,便沒有中國海軍的復興。
就連日本,也是羨慕不已,無比眼紅,日本向英國訂造的,與“華山”號差不多當此的“金剛”號正在歸國途中,而“比睿”號則正在進行海試,本來兩艘艦是要一同回日本的,但是受到了中國方面的刺激,必須儘快讓“金剛”號回國鎮場子。
日本的“扶桑”級首批的兩艘“扶桑”號與“山城”號還在建造當中,即將下水,本來日本打算讓“山城”號晚些開建的,可是當初給中國向英德兩國訂造戰列巡洋艦刺激了一把,不僅讓“山城”號只是比“扶桑”號稍微晚了一些開建,還向英國追加訂造了“比睿”號,當初日本可是加了稅的,引得國內一片的怨聲載道。
李安生的手段對日本的影響還不僅於此,中國在江南造船廠以及葫蘆島造船廠分別開造當世最為龐大的戰列艦之後,深受刺激的日本便迅速的透過了預算,三個月前,“扶桑”級的三號與四號艦相繼開建。
要是按照原先歷史的軌跡,“扶桑”級得第3,4艘由於預算的拖延得以針對“扶桑”級設計上所發現的種種缺陷對原設計方案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於1915年開工建造,是日本海軍第一次由民間船廠建造戰列艦。由於兩艘船外形和裝備與扶桑級不同,所以定為“伊勢”級。
可是,給李安生這麼一刺激,日本這麼一激動,“伊勢”級沒了,依然還是坑爹的“扶桑”級的三號與四號艦,依然延續了“扶桑”級的坑爹。
日本鬼子太過的激進,六個連裝主炮塔都裝在船身的中線;艦橋前面佈置兩個炮塔;採取揹負式;第三炮塔布置在艦橋後第一煙囪及第二煙囪之中;炮口向後後來廢止第一煙囪;第三炮塔改成向前;第四炮塔布置在第二煙囪和後部艦橋之間;炮口向後。第五和第六炮塔則佈置在後部艦橋之後;也採用揹負式佈置法。因為主炮數目高達十二門;所以“扶桑”號從外觀看起來就十分雄偉,為當時最重武裝的艦隻。但是其設計亦有所不足;鍋爐艙室與第3第4炮塔配置太接近的結果;就是在後來近代化改裝時增設鍋爐相當困難;為參加太平洋戰爭的日本戰艦中最速度慢。另外其佔艦身全長一半的中彈高危區(彈藥庫等)為防禦上的弱點。第3第4炮塔不恰當的主炮塔配置;在齊射時其爆風會掃蕩整個艦體等多個問題。
在1910年的日本造艦計劃中,“扶桑”級戰艦原本要建造8艘,由於預算被刪減,只完成了“扶桑”號及“山城”號的預算,而現在則追加了兩艘三號艦與四號艦。
李安生真的很期待,日本能夠咬咬牙,天皇一天只吃一頓飯之類,讓“扶桑”級戰列艦一股腦的出現八艘好了。
其實日本明知道“扶桑”級有著重大缺陷,對“伊勢”級的改進也很有限,但是,受到世界整體海軍程序的影響,日本不得不硬著頭皮,迎難而上。
從1909年到1911年,搭載5座雙聯裝14英寸炮的“紐約”級戰列艦和搭載三聯裝炮塔的“內華達”級戰列艦陸續出現在美國海軍的造艦計劃中,英國海軍則在建造搭載5座雙聯寸炮的“英王喬治五世”級和“鐵公爵”級戰列艦。各國的戰列艦都出現了大型化、航速增加、主炮強化的趨勢。
中國除了訂造兩艘戰列巡洋艦,居然與德國合作,吸取了美國技術,開工建造了兩艘採用380毫米主炮的戰列艦,這對日本來說是不亞於一場大地震的震動。
根據情報顯示,日本正在謀求向英國尋求技術支援,甚至屬意於英國正在建造的“伊麗莎白女王”號戰列艦。
這很好,如果日本真的尋求訂造“伊麗莎白女王”級的外銷型號,那麼對於日本的戰艦國產化道路,將又是一大阻礙。
英國與日本是同盟,很有可能會允許日本訂造“伊麗莎白女王”級的同級艦,英國也很樂意專門為日本進行重新設計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