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部分(3 / 4)

小說:炮火1906 作者:大熱

統勢必把心思花在謀求連任上,為此不惜幹出許多極端的事情來。另外,如果國家沒有健全的黨派政治,則政府和議會之間的衝突可以導致國家陷入癱瘓。

內閣制是英國人發明的,受英國影響很深的國家,諸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國也都實行該制度。它的特點,是把國家元首與行政元首分開,國家元首或是世襲的國王或皇帝,或由人民選舉產生,不過是個虛位。行政權力完全落在內閣中,內閣首相(或總理)以及閣員常常就是議員,由國會選出或經國會同意,如同公司的董事會一般。內閣直接對國會負責,間接對選民負責,而國會對選民負責。國會有權以投不信任票的方式罷免內閣,而首相(或總理)也可以解散國會。

這種制度的優點很明顯,第一就是它把行政班子的執政直接暴露在國會的監督下,能及時充份地體現民意。和美國政府不同,內閣得天天坐在國會里和反對黨吵架,每一個小動作都讓對方看得清清楚楚,雙方關於重大政策的辯論透過媒體轉播,直接就在人民眼皮子底下進行,幾乎沒有什麼作手腳的可能。

相比之下,總統制體現民意的方式很間接,而且是一次性的。人民只透過選舉總統來表明意向,完成“一次性委託”,此後選民們對於總統的制衡與監督相當的有限。

比起來,內閣則隨時得到議會以及全國人民的監督,政策出籠前要經反覆辯論,大眾能將利弊看得清清楚楚。

誰控制了國會,誰也就控制了行政班子,因為內閣總是國會中的多數黨人選出來的。從三權分立的角度來說,這似乎不合理,因為它沒把行政和立法徹底分開。但恰恰因此,它可以保證及時把庸才換下來,也可以保證深得人心的行政首腦長期執政,不像美國那樣,總統到了第三年就得考慮飯碗問題。

內閣制最大的毛病,還是它和國會的矛盾可能導致國家癱瘓。這種制度的運作前提,是要有一個能夠控制國會的政黨或多黨聯合體。

內閣是國會多數黨選舉出來或同意任命的。如果國會中沒有多數黨,那便只好幾個黨聯合起來,形成聯合政府。如果無法建立聯合政府,誰也無法獲得國會多數,則只好由首相宣佈解散國會,重新大選,指望選出個多數黨來。在大選完成之前的內閣稱為看守內閣,因為缺乏民意依託,自然人微言輕,什麼事也無法幹,完全是一種畸形內閣。

由此產生了一種潛在危險:如果國內無數小黨林立,彼此分歧又很大,這就會造成不管怎麼選都無法選出個多數黨來的尷尬局面,於是國家便陷入政治危機。

內閣制健康執行的前提,在李安生看來,還是兩黨制,故而,在小心謹慎的在謀求總統制的同時,李安生正在謀求兩黨制。

他千里迢迢的趕來制止黃興與宋教仁,正是想要留住一點希望,國民黨畢竟還是個大黨派,之前的失敗,只是孫中山等一干左傾分子的失敗,而不是全盤的失敗。

爭論持續了數天的時間,期間,在黃興的極力要求下,李安生陪同黃興與宋教仁參觀了中華鋼鐵公司以及江南造船廠等大型企業。

程德全也從南京趕來會晤,也希望能夠留住黃興與宋教仁。

吳祿貞接連拍了多份電報給宋教仁,好言相勸。

宋教仁當年將吳祿貞視為摯友,但是吳祿貞在關鍵時刻,選擇了支援李安生,讓他黯然神傷。

但是這幾年看來,吳祿貞當初的選擇還是極為正確的,至少讓中國避免了多起內戰。

吳祿貞曾經被認為是能夠與袁世凱正面抗衡的人物,正是吳祿貞的力挺,李安生才得以強勢崛起,整合了大量的資源,成為當之無愧的實權派。

黃興的意思,是相信李安生的人品,暫時合作一把,有百利而無一害。

李安生邀請兩人在上海在呆上一段時間,參觀完世界博覽會再決定去留。

世界博覽會上屆是1908年舉辦的,在中國的強烈要求下,這一屆放在了上海舉行。

已經有陸陸續續的工廠企業以及參展商們開始集中到上海來,這可是中國工商業的一大盛舉。

當初東北已經舉行過一次類似的博覽會,是農業博覽會,而這次則是工商業產品博覽會。

中國這幾年還是湧現出了一大批的優秀產品,領先世界,獨佔鰲頭的。

中國這幾年的發展,也被認為是一次工業革命,比德國、美國還要新的新興工業國家。

讓黃興感到意外的是,早早趕到上海的,居然還有外蒙古的參展商,他們展出的商品,不僅有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