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階層必須要乾淨,什麼政治大家族,什麼派系,都要給掃進歷史垃圾桶。
只有這樣,將來才不會出現大規模的食利階層,而且這個食利階層還是恐怖的特權階層。
何謂“食利者”呢?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食客者三千人”。這裡的“食客”即所謂的“食利者”,它是“指古代寄食於豪門貴族併為之服務的門客”,後又演變為今天的“飲食客店之顧客”,可以說它是最早的“食利者”。所謂“食利者”就是指依靠土地和錢財,特別是依靠放高利貸為主要來源的地主和放高利貸者。列寧稱他們“終日遊手好閒的人”,他們在政治經濟上享有種種特權,是社會的寄生蟲,社會的腐朽階層,曾在歷史上遭到人們的唾罵和譴責。
“食利階層”就是“食利者”群體的總稱。
這部分人,可不等於後世李安生他們熟知的中產階級。
“食利階層”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特殊階級,它是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歷史產物。
對於“食利階層”的產生和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首領炎黃二帝和堯、舜、禹,他們以“家天下”為宗旨,與人們共同勞動,共同生產,過著理想的“大同社會”的生活。
可是,禹的兒子啟變“家天下”為“天下為家”,邊“禪讓制”為“世襲制”,並且蹲上帝王的寶座,開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大食利者。後來又有商周時期的公、侯、伯、子、男,春秋時期的“說客”、“門客”、“食客”,都孕育著“食利階層”。其中,“食客”的出現標誌著“食利階層”的產生和萌芽。
始皇帝一統天下後,創立了一系列整套完備的封建官僚制度,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的第一位皇帝和地主階級的最高代表。後又有漢高祖劉邦大“封同姓王”、頒佈“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食利階層”又前進了一步。建立在豪強地主基礎上的東漢政權又使其進一步發展,併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士族”和“庶族”奠定了基礎。這是“食利階層”的發展階段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食利階層”的典型發展時期。它不僅有三國時期的“九品中正制”,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還有南北朝時期的“士庶之別”,尤其是後者,他們都是“食利階層”的典型。
所謂“士族”,有稱“世族”,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典型的“食利階層”,也是最腐朽的社會階層,社會的寄生蟲。他們在經濟政治上享有種種特權,為所欲為,專橫跋扈,欺凌百姓,無惡不作。他們與勞動人民的生活簡直是天壤之別。因此,“食利階層”就像毒瘤一樣根植於中國人類社會。
從隋唐之後,這個食利階層才逐漸的開始出現改觀,隋煬帝開創科舉制;武則天在其基礎上增開武舉、創殿試、設“南選”,將士族納入統治階級內部,擴大了地主階級隊伍,鞏固了當朝統治;後經過唐末農民起義給士族以毀滅性的打擊,以至使它名存實亡;宋元明清時期進行了或多或少的修補,使其隱藏在人類社會中,一直延續到今天。
縱觀後世中國的許多官二代與富二代,無非就是這個食利階層的延伸,他們因為特權因為政治資源,在權力上,在經濟上逐漸的控制了社會命脈。
可以說,食利階層是中國能否真正實現民主的一大根源,最大的對手,敵人。
這個階層,與中產階級是對立的,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後世對於中產階級的定義,一般為大多從事腦力勞動,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一般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閒暇,追求生活質量,對其勞動、工作物件一般也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和支配權。同時,他們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識及相應修養。
這是李安生所要追求的最大目標,在他看來,目前的民族資產階級都可以歸入到中產階級,他們對社會的促進作用是明顯的,比如像求新機器廠這樣的充滿奮鬥意味的民族工廠。
另外,李安生也看到了,在江浙滬等地區,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公司工廠高階職員、科研人員、技術專家、教師、醫師、律師、商人等在加入中產階級,另外一些高階藍領,比如有著超高技藝的技師與技工,他們也成為了高收入群體,加入到了拼搏奮鬥的行列。在東北,許多的農藝師以及農場投資者也成為了中產階級,甚至收入不菲,他們不等同於地主,而是新興的階層。
中產階級”隊伍逐步壯大,對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社會逐步演變為兩頭小、中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