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不斷的有兄弟投月票,打賞,感謝支援了,我會記住的。
~~~~~~~~~
陸榮廷居然打的好主意,讓這幫廣西子弟兵在戰場上歷練一番,然後還能順便穿著東北提供的軍服、拿著東北提供的槍炮,光榮的回廣西去,面子裡子都有,還有不少的實惠。
吳祿貞像看著小丑一般的看著那幫衣衫襤褸的廣西子弟兵,不屑於投入過多的關注,反而認真的審視起中央軍這次來的三個師來。
這三個師都是新組建的,看著卻有些樣子,看來袁世凱佔著中央政府的大義,還是根基深厚,撈到了不少好處。
至少中央政府掌握了許多軍官學校資源,而東北則只能依靠東三省幾所陸軍學堂,以及從南邊挖人。
也幸好,東北目前聲勢已隆,各方賢才紛紛來投,也具備了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的實力。
吳祿貞冷眼旁觀,要是袁世凱敢於逆時代潮流而行,獨裁**,那麼東北軍會毫不手軟。
李安生也一直在擔心這個,目前從種種跡象來看,袁世凱對於唐紹儀內閣是越來越不滿,不甘心權力受到制約。
其實按照革命黨人黃興與宋教仁等的意見,大總統的權力是要進一步削減的,只是唐紹儀為了避免與袁世凱的決裂,才想辦法彌合,轉圜。
這次中央軍北上,袁世凱的本意並不是要中央軍真的全部壓到前線去,但是陸軍總長段祺瑞在前線打紅了眼,袁世凱也拿他沒辦法。
袁世凱現在越來越感覺到,他的權力受到了極大的壓制,他這個大總統當得沒滋沒味。
根據京城的線報,袁世凱已經多次在家中暴跳如雷,對唐紹儀內閣頗有微詞。
也就是說,東北在外頭浴血奮戰,而袁世凱終於忍不住革命黨人與地方軍閥的勾結,準備要動手了。
吳祿貞暗暗的佩服李安生,能夠置身事外。
他很認同李安生的話,中國的民主必定要有反覆,沒有人能認得清真正的民主方向。
而沒有皇帝之後,國人彷彿沒有了主心骨,各方勢力誰也不肯服誰,這倒罷了,爭吵往往會吵出民主,可關鍵是這些人都以為老子天下第一,都想要至高無上的權力,甚至退而求其次,封建割據。
果然,在湖南、廣西、廣東、新疆等地,許多地方都有了封建割據的苗頭。
李安生所料不差,要是不及時的拔除沙俄對於東北的這個隱患,將來袁世凱很有可能會聯合革命黨人來削弱東北。
在袁世凱眼中,李安生麾下的東北永遠是最大的隱患,他自信能對付的了革命黨人,卻沒這個自信能對付李安生。
眼下李安生忙著跟沙俄大戰,甚至還要承受英法等列強的壓力,樂得袁世凱漁翁得利,故而,他忍不住的想要對革命黨人動手了。
段祺瑞這個陸軍總長倒是稱職,竭精殫慮,為了這場大型戰役嘔心瀝血,絲毫沒有任何的私心。
他的兩個師兵力也多次上陣血戰,目前已經累計減員三千餘人,光是看這兩個師補充了一千多蒙古青年,就知道打過了幾次硬仗。
事實上,整個庫倫集團軍也傷亡慘重,時至今日,累計已有一萬兩千餘人的傷亡,其中陣亡者超過了三千人。
俄軍的傷亡數字更大,保守估計已經減員五萬人,這便是中**隊火力佔優的好處。
段祺瑞激動的巡視著這次北上助戰的中央軍,彷彿看到了親人一般,久旱逢甘霖。
他也清楚,東北軍已經到了極限,無法再調集太多的兵力前來支援,滿洲里方面軍固然勢如破竹,兵力雄厚,但是這股兵力是要準備包圍赤塔築壘地域的同時,西進參戰的,暫時還沒有到時候。
這個時候來了六個師的兵力,簡直就是雪中送炭。
他是個極為好強的人,不想自己手下的部隊打起仗來不如東北軍,而之前的戰事,因為兩個師的兵力往往無法幹出些大事件來,所以感到很是遺憾。
他並不是不能指揮東北軍,但是卻有些不好意思,唯一的辦法是中央軍就你快取得拿的出的成績。
三個師兵力的到來,讓他如魚得水,能夠讓中央軍獨立的打一些區域性戰役。
他早就計算好,要在烏蘭烏德正面戰場打上一次殲滅戰,爭取早日切斷西伯利亞鐵路,將戰線往伊爾庫茲克推動。
只要他們這個戰場能夠取得大勝,攻克伊爾庫茲克,那麼其他所有戰場上取得的成績將都是陪襯,都無法與他們的功績比肩。
打下了伊爾庫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