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席向道也來了,兩人並肩坐在樹下,你講得嗓子啞了,我講;我講的嗓子啞了,你再講。清國人潘近星一直坐在最靠近王魚家的地方,他不想扎棚子,昨天晚上去和玻璃廠會計白蹭了一晚,今天又來坐著聽王魚家扯,但是越聽表情越凝重,說話問問題也不如以前那麼犀利和嗤之以鼻了:
因為王魚家以自己不計危難的行為顯明有神。你即便不信耶穌,否認聖經是歷史書,否認神化為人身來過世界,難道你要說王魚家幫自己是瘋子嗎?是傻了嗎?他應該踐踏公義,讓自己流著淚滾蛋嗎?就王魚家所作為,潘近星不敢質疑,他心裡在告訴他:王魚家明顯是個瘋子,所以說不定有神。
沒有神,你能瘋嗎?你起碼經營的玻璃廠不錯;因為信神的不是被附體就是瘋子不是嗎?為了個陌生人得罪弟兄老鄉朋友強權,被整得家破人亡睡破船還笑嘻嘻的,這是正常人做得出來的嗎?那麼這個神還不錯啊!比張其結、鄭阿寶那夥咋種強太多了。
而這種咋種不正是自己以前朝思暮想妄圖複製他們的成功成為他們的偶像嗎?偶像是卑鄙的咋種,信神是正義的瘋子;若要做飛黃騰達的美夢,當要做咋種;但要是受害者,就想著大家都是瘋子了。
所以潘近星越來越客氣,聽得也越來越認真,這個時候他打斷蘸著口水翻書頁的王魚家,伸直脖子問道:“王老弟啊,你這福音上說得是挺好,耶穌這洋大人聽起來也蠻不錯的。
但是你不要忘了,咱們早就是禮儀之邦,孔聖孟人說得和耶穌說的一樣啊,比如這個愛人如己,孔聖人也說: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這不是愛人如己嗎?既然我們都有,何必多此一舉,來學洋人呢?”
靠在樹幹上的王魚家抬起頭看了一眼潘近星,答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句話我是知道的。以前咱們縣第一地主李老爺子,就是李廣西他父親唸叨過這一句,還給我們解釋過,我們很佩服。
但是誰敢不交租子和租金,他會叫官差打斷佃戶和漁民的腿啊。收租時候就無所謂父親和幼兒了。我印象很深,因為那次他念叨完,立刻點了癩子老丁拽上去打得皮開肉綻。老丁是丁三老頭的兒子,是小丁的父親啊!”
說完這些,王魚家撇了撇嘴,說道:“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不錯,但還有親親相隱啊!我還看到報紙上說什麼大義滅親,這個詞語。孔子不讓兒子告父親,哪怕父親殺人、偷盜、強姦、危害鄉里,兒子也不能告發,叫做親親相隱。
我覺的把老爹五花大綁送進治安局有點過火,但是你也不能看著他把過路的女孩子拖進屋裡強暴啊。假如自己的老爹無辜殺了別人的老爹,你要伸張正義,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把別人老爹當成自己老爹了,自己老爹不想人家殺他,別人老爹也不能被謀殺,這就是和耶穌教導的愛鄰舍如己差不多。
然而孔子又說親親相隱,即便老爹是個罪犯,也要包庇他。這時候是親親相隱?還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不矛盾了嗎?孔子孟子,這些人,我覺的嘴上說得漂亮,但是就我所看,完全沒人可以做到。”
旁邊的席向道,喝了一口王魚家老婆給的茶水,潤了潤嗓子,插嘴道:“孔子矛盾的地方可不少呢。《述而第七》記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而改之。”意思是說,人都有自己學習的地方。但如果轉而看《學而第一》和《子罕第九》,孔子兩次談到“無友不如己者”,意思是說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這不是矛盾嗎?
還有《衛靈公第十五》記載,子曰:“有教無類。”意思是說什麼樣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轉而再看,《雍也第六》記載,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意思是說,稟賦在中等以上的,可以跟他講高深的學問;稟賦在中等以下水平的人,不可能向他講高深的學問,這不是矛盾嗎?”
以及有人諷刺孔子說:“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這是諷刺孔子一方面嘴上要復周禮………方法是“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做得又是另外一套,在當時還存在著名義上的國君………周天子的情況下,孔子卻周遊列國,以求於諸侯幫助達到其晉身目的,等等”
潘近星張了嘴囁嚅了幾下,還是不服叫道:“這你不能這樣說,我們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孔孟聖賢教導好事,你們聖經也一樣,孔子可沒讓人作惡吧?翻翻聖賢書,全都是好話,叫人做好人。你們憑什麼藐視聖人,獨尊洋教呢?”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