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雞嘿嘿笑著,和方秉生一起進了龍川衙門。
030、整個村子搬來是任重道遠的
滿清縣衙佈局都是類似,縣衙座北面南,中軸線上排列著主體建築大門、大堂、二堂、迎賓廳、三堂,兩側建有庭院和東西賬房等,一般要六組四合院。進入縣衙,首先映入眼簾是照壁,為青磚浮雕組成的單牆,正中有一個形似麒麟的怪獸,叫“獬”,主要是警戒官員不要貪贓枉法。照壁對面的牌坊叫“宣化坊”,它面南書“菊潭古治”,面北書“宣化”二字,是知縣每月的初一、十五宣講聖諭,教化百姓的地方。
大門面闊三間,中間為百米甬道的過道,東梢間的前半間置喊冤鼓一架,供百姓擊鼓鳴冤之用,當然這個鼓是絕對不能敲的,因為若敲了,就是你有理也要判你輸,沒事敲鼓不是給老爺們添亂嗎?所以滿清的鳴冤鼓都是精美的擺設,沒人敢動。西梢間的前半間立有兩通石碑,上面刻著“誣告加三等,越訴笞五十”什麼的,寫了絕不會算數的東西。
進入大門,就能看到寅賓館、衙神廟、三班院、膳館和監獄。過了儀門,是縣衙大堂,單簷硬山式建築,建築面積足有二三百平方米,堂前有寬闊的月臺,剛修建之時一般堂內雕樑畫棟,彩繪清晰美觀,但是因為官不修衙的傳統,大體上都變成了灰濛濛的,類似於無人光顧的積年山神廟那景象。前面兩塊跪石上,已經被人的膝蓋磨出跪坑,訴說著這裡可不是山神廟,這裡是讓你膝蓋磨坑的練功堂。
大堂前甬道的兩側,東為吏、戶、禮房,西為兵、刑、工房,是衙門的職能辦事機構。大堂東邊為縣丞衙,西邊為主簿衙。穿過屏門,即為二堂,是知縣調解處理一般案件的地方。過二堂就是三堂,是知縣日常辦公的地方,如果辦理的案件涉及機密,即在此審理。另外,在三堂的左右還有一個跨院,稱為東西花廳院,是知縣及其家眷飲食起居的地方。後面有後花園,是知縣休憩娛樂和迴避政事的地方。
海宋雖然搶了清國地盤開國,但除了海京、惠州、贛州、南昌、桂林這種重鎮,窮不拉基的朝廷當然不會撥款給地方修建西洋樓,各路大人還是龜縮在縣衙裡辦公。只是龍川城建作為海宋小城市的樣板,額外多了些銀子過來,另外加上通了鐵路的龍川已經變成了富縣,有的是銀子。
縣令市長劉國建是搞建築起家的,索性推平了前院的照壁和一些建築,修建了西洋花園。裡面的辦公室也按照西洋樣式重修了,還裝了一個帶著各種紋飾的西洋鐵欄杆門取代原來的木門。照壁上那個“犭貪”呲牙咧嘴的給誰看啊?千年來嚇阻過哪個官?正好基督徒討厭這種迷信,順勢推掉。
照壁正對面的宣化坊是以前官員宣讀聖旨解釋聖諭的地方,海宋官員自然用不到,他們每週都要去教堂宣化或者被宣化,但是這玩意也沒拆,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告示欄,現在上面貼滿了各種新政策的告示,邊角之處則擠滿不怕死的刁民糊上去的小廣告。
所以龍川衙門,在入口處看起來就挺氣派,人一走進去,和進入其他鬧哄哄擠得要死宛如四合院一樣的衙門不同,這裡是鳥語花香,西洋式的園藝不同於中國傳統,講究的是“大、齊、整”,有點皇家園林的感覺,這灌木花叢後面就是白色辦公室,一切看上去非常氣派。
方秉生他們在門口遞了名片,十分鐘後,劉國建就滿臉紅光的親自跑出來了,大叫道:“惠川堂哥們小方來了?我想死你了!”站在門口看過去,只見劉國建還是那麼胖、臉上依舊是漁民般的黝黑,只不過因為養尊處優透出一臉紅光來,他一身白色西裝在陽光下亮得耀眼,襯托得臉膛如同一顆內燃的黑煤球。
“劉大人,想死兄弟了!哈哈!”方秉生迎著他,張開了雙臂。這兩人是修建龍川這一段鐵路時候的老相識,方秉生是鐵路公司的監工,劉國建是朝廷派來的小督工,但其實兩人對工程,尤其是鐵路這種事都根本不懂,就是專門對付各種阻撓施工的刁民。這種時候方秉生是前鋒,指揮人往死裡打,劉國建則是後盾,代表著朝廷的支援,方便鐵路公司和官府的溝通和協力。
劉國建雖然是朝廷的人,但為人還算爽快,沒有架子,因此和方秉生關係不錯。這固然有性格因素,根本上還是因為劉國建官位很小。他是福建人,海宋開國後才偷渡來海宋謀生,父親往上八代都是漁民,他自己先在海宋做小生意,識了點字,又開始做建房子的工作。
因為和小刀頭目丁玉展有點八竿子打不著、百尺槓頭再進一步也許可以摸到的親戚關係,福建人又特別的重視老鄉關係,就靠著這點關係,劉國建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