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有越過嫩江攻擊陳光的能力,而陳光……沒有……
在戰役指揮,喜多誠一完全是一個門外漢,因為他從發跡到晉升中將師團長,也不過短短的9年。
誰知道,9年前他不過是關東軍情報組的一個小小的課長,少佐軍銜。
931年,關東軍喜多少佐,這個頭銜就像是一個被遺忘的憲兵隊長,根本就沒有人重視。但9年之後,喜多誠一依靠在一步步在情報的專營,在華北,海在,南京,甚至陪都重慶,都建立了一個令人恐怖的情報組織,櫻花。這才是他大的實力。
他的升遷速度,要比板垣徵四郎他們快的多。
能夠站在師團一級的指揮位置,就喜多誠一的資歷也算是短時間內告一段落了,擺在他面前的,無非是兩種選擇。第一種,安安心心的當好師團長,帶領14師團在戰場樹立戰功,獲取晉升的可能;兩外一個選擇有些消極,就是在短期內,不讓14師團發生大的損失,儘量避免作戰,等待調令的下達。
和土肥原賢二一樣,喜多誠一是特務頭子,他在交際圈內如魚得水,但是在軍隊中,只不過呆過實習期的他,壓根就不知道如何指揮一個師團和配合的作戰部隊,在一個戰區內,如何克敵制勝。
在中國戰區的時候,他的主要任務是分化蔣介石和周邊軍閥的關係。
服那些被排斥的雜牌軍投靠南京汪偽政府,改變成偽軍,配合正面作戰的日軍,固守後方。
中日之戰之後,日軍一再增兵中國戰場,但實際情況是,中國戰場一度擁有日軍總數的60%,但還是無法動搖國民政府的抗戰決心。這和日軍在作戰中,大量部隊需要鞏固後方是密切不可分的,送到前線的作戰部隊,只能是總兵力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
這也是在華中戰場中體現出來,日軍在進攻端,投入的兵力不足,華中戰區11軍統轄下就有7個師團,後來增加了2個師團的編制,總兵力超過25萬,加海軍艦隊,航空兵2個飛行團,日軍在華中投入的兵力,是日軍在整個中國戰場投入兵力的4成。但是第一次湘贛戰役中,日軍只能投入10萬兵力,實際投入的兵力比這個數字還要少。
面對薛嶽的25萬大軍,日軍11軍進攻無果。
這才讓喜多誠一發現了其中的不足,進攻四川,華中方面軍是暫時沒有這個能力。但是如果分化國共兩黨指揮的部隊呢?
沒想到,這個想法和時任華中方面軍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不謀而合,於是就有了喜多誠一的第一次重慶之行。秘密抵達重慶的喜多誠一在私下裡,約見國民政府名義的二號人物,何應欽。
當然,何應欽已經沒有軍權可抓,被架空了權力的何將,不過是蔣介石耳邊的傳聲筒。
帶著耳朵來,閉著嘴巴去。
蔣介石當然也不會在這麼敏感的話題,發表自己的想法,但是第三戰區顧祝同隨之放棄東進計劃,讓日軍看到一絲希望。
用喜多誠一的話來說,帝國和蔣介石的合作是有可能,並一定能夠得到滿意的結果的。但是在這之前,帝國必須要幫助蔣介石消滅GD。抗戰一時之間抗不出接過來,但是反共是一定要堅持的。這不是蔣介石因為個人私慾而做出的選擇,原因是,GD希望的政府和蔣介石理想中的國民政府有著很大的區別。
兩者手中都擁有軍隊,那麼最後的結果還是得用武力解決。
就像是日本維新之後,軍中也有“長洲—宇垣—統治”派和“薩摩明治原大正—皇道昭和”爭鬥不止,‘二二六兵變’,被殺的不僅有名望非常高的齋藤實,還有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大將,大藏大臣高橋是清,連天皇的侍從隊長都被殺。
這還是日本軍政體系內部的矛盾,可是國黨和共黨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就是水火不容的局面。
要是能夠利用其中的隔閡,造成中國抗日統一戰線的分裂!
那段日子,喜多誠一就興奮的睡不著覺,他知道對於他來說的‘大機緣’已經來臨,能夠抓住,還要靠蔣介石的幫忙。
顧祝同的反應,頓時讓他底氣十足。而且他的那套理論在日軍中,被大將西尾壽造認同。很快喜多誠一的好日子就到來了,不到1年時間,他就從大佐晉升為中將。
在當時屬於後方的滿洲,喜多誠一過的非常愜意。
可沒想到,才短短半年時間,他的14師團竟然成了前線部隊!
“報告,前沿觀察哨報告,陳光已經準備渡江了?”
“什麼?師團重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