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就對他青睞有加,可以說楊廷和入主內閣是遲早的事,而且楊廷和和劉瑾等人的關係很壞,當年在詹事府的時候,據說雙方的關係就劍拔弩張,而這時候皇上任命楊廷和入閣,柳乘風隱隱覺得,這應當是張太后的意思。
最大的變數,就是那焦芳和張彩了,這兩個人按資歷也確實有機會能入閣,可是他們此前的實職不過是個侍郎,在朝中灰頭土臉,可怎麼就說入閣就入閣?
這兩個人,莫非就是幕後的推手。
柳乘風在得知此事之後,專程將自己關在了書房裡,琢磨的就是這件事,朝廷任何一個變動都不會是沒有原因的,等到柳乘風把事情的經過整理了出來,才終於恍然大悟。
明白了這些,才會知道劉健這些人死的並不冤枉。
其實一開始,劉健的方略是完全正確的,藉著遊擊將軍劉先的事進行發難,先按兵不動,等到時機成熟,直接入宮去尋張太后,直接讓張太后出面除掉劉瑾,只要這件事做成,所謂的八虎就不足為慮。
不過顯然,劉健還是錯了,他錯估了皇上的決心,張太后之所以會生出除掉劉瑾的心思,是因為她認為劉瑾妨礙到了皇帝,有劉瑾在,皇帝會和百官們失和,所以劉瑾的死活,對張太后並不重要。
可是卻不知是什麼原因,劉瑾卻是尋上了朱厚照,也不知給朱厚照餵了什麼迷湯,在朝會上,朱厚照突然發難,這一次發難很嚴重,一開始,朱厚照就給劉瑾的罪名進行了澄清,直接告訴百官,這件事是他授意,所以就算要加罪,也是他朱厚照的罪。
百官們自然不肯相讓,尤其是劉健,對劉健來說,他作為首輔,事情是他挑起的,若是就這般息事寧人,他這首輔和輔政還有什麼威信可言?因此劉健非要把這件事辦成不可,自然也就開始據理力爭了。
這一爭,就麻煩了。
朱厚照的姓子如何,柳乘風一清二楚,他發起瘋來,是什麼話都敢說的,以至於朱厚照連那句誰要做皇帝他肯退位讓賢的話都說出了口。
事情終於徹底的沒有了迴旋的餘地。
柳乘風甚至可以想象的到,張太后在聽到了這件事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心情。
張太后原本是希望,犧牲掉一個劉瑾,換來君臣之間的和睦,可是當她知道,君臣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難以調和的地步又會怎麼做呢?
張太后只有一個兒子,所以在她看來,不管這個兒子再怎麼胡鬧,他的兒子也必須做皇帝,而大臣與君主的矛盾一旦到了難以調和的程度,誰能保證,這些大臣不會玩霍光易君那一套把戲,要知道,這些人可是輔政大臣,又是內閣大臣,在朝中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支援,他們的權威和漢朝的霍光並沒有太大的區別了,一旦他們覺得這個皇帝昏聵透頂,誰能保證他們不會有另擇賢明的心思。
張太后定然開始動容了,她必須有所防範,皇帝再昏庸,說了再多的錯話,做了再多讓人不能容忍的事,她也必須護這個犢子,所以她立即改變了主意,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留下劉瑾,除掉劉瑾,是希望讓君臣和睦,可是現在留下劉瑾,卻是希望借劉瑾來制衡百官,既然矛盾不能調和,他們就只能借用劉瑾來為穩固皇上的龍椅,達到某種權利上的平衡。
第九百一十六章:公主有孕
其實張太后的心思並不太難琢磨,只需要想清楚一點,她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皇帝好,皇帝和大臣失和,她會想著去彌補,可是一旦皇帝與大大臣的關係到了難以彌補的地步,那麼身為太后,自然會擔心大臣們去做霍光。
霍光是什麼人?那可是換皇帝跟換衣服的主兒,雖然後世對他的評價頗高,說他撤換掉了昏聵的皇帝,而輔佐了明君,可是對張皇后來說,再昏聵的皇帝也是自家兒子,任何人想做霍光,就都是他的死敵。
為了防止霍光的出現,就不能事事順著大臣們的心意,更要削弱內閣的權柄,而什麼人可以勝任呢?大臣們都是蛇鼠一窩,很難掌控,唯一的辦法就是利用太監,劉瑾在西廠雖然折騰,可是確實給予了百官很大的威懾,那麼留下劉瑾,藉以來遏制百官,似乎也沒什麼不妥。
太后的心思變倒是變了。
有的人心思卻沒有變,以劉健為首的這些人當發現皇上和自己離心離德,太后的懿旨遲遲不見頒發,頓時便感覺不妙了。
可是現在打退堂鼓卻是不成的,劉健是閣臣,首輔大學士,這臉面多少還要一點,事情鬧到這個地步,他唯一的選擇只能堅持下去,因為一旦打退堂鼓,他在朝中的威信就等於是蕩然無存了,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