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歷史真相,我們要否定陳壽。請大家想想該怎麼辦呢?難道就沒有可以講得通的、誰也不冤枉的第四種說法嗎?關於第四種說法,請看下集——以攻為守。 5
第四十一章 以攻為守
4
'畫外音'北伐是蜀國的重要事件之一,魏延則是蜀國後期勇冠三軍的猛降之一,而且魏延是堅決主張北伐的,堅決主張消滅曹魏的,然而諸葛亮在臨終前,設有把北伐的接力棒交給魏延,是諸葛亮不信任他,還是其中另有隱清呢?請繼續關注《易中夭品三國》之“以攻為守’
在上一集中講到,魏延謀反一案有三種說法。一種是《三國演義》的說法,諸葛亮料定魏延會謀反;一種是張作耀先生的說法,諸葛亮就是吏逼反魏延;第三種說法就是楊儀等人假傳巫相遺命。然而這些說法,要麼是小說家之言,不足為信,要麼是設有足夠的證據,因此,魏延一案顯得更加撲朔迷離,魏延謀反一案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還得把視線再次回到諸葛亮的遺命上。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下達一個讓魏延斷後的遺命呢?在諸葛亮遺命的背後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隱清呢?廈門大學易中夭教授作客《百家講壇》為您講述品三國之“以攻為守”。
易中天:魏延這個案子裡面有一個疑點,就是諸葛亮病逝前召開的榻前會議,為什麼要作出那樣一個決定,什麼決定呢?“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著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就是魏延如果不聽命令的話,不肯段後的話,部隊自己出發,不要管魏延了。諸葛亮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一個決定?歷史上有三種解釋:第一種說諸葛亮料定魏延會反,這是《三國演義》的說法,《三國演義》是小說,不能當歷史看,千萬別把《三國演義》當歷史。第二個說法是呂思勉先生、陳邇東先生的說法,說諸葛亮就設有下這個命令,這是楊儀等人假傳巫相遺命,反正死無對證嘛,口諭嘛,又設有錄音嘛,又設有錄影嘛,又設有字條嘛,說不清楚,但是這個說法雖然有道理,但是設有證據啊,你還是推理啊,還是猜測啊。有時候歷史學家也是要推理,也是要猜測的,只要你的猜測符合邏輯,至少就可以作為一家之言嘛,但是陳壽也是良史,陳壽記錄在案的事清輕易地推翻,這個裡面還是有些問題。那麼我們剩下的問題就只有第三種選擇了,就是諸葛亮確實下達了這樣一個命令,為什麼呢?張作耀先生《劉備傳》的解釋是,諸葛亮和魏延在軍事路線上有分歧,那麼這個說法有證據嗚?有。證據在哪裡呢?
《三國志·魏延傳》。《三國志·魏延傳》的說法是,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征,都提出一個建議,要求分兵,要求自己帶一萬人走另一條路,然後和諸葛亮在渲關會師,“如韓信故事”,就像韓信當年一樣,韓信幫劉邦打夭下,就是韓信帶一撥部隊,劉邦帶一撥部隊,但是諸葛亮不同意,“制而不許”,每次提出來,每次諸葛亮都不同意,最後是魏延認為諸葛亮這個人膽小泊事,“謂亮為法”,月旦法,“嘆限己才,用之不盡”,魏延懷才不遇,你看我這渾身的本事,一肚子的主意,碰上這麼一個膽小泊事的,不能一展才華,一顯身手,質質不平,這是《三國志.魏延傳》的記載。而且這個事清,它還有一個例項,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謀”。“子午谷奇謀”這個事是發生在第一次北伐戰爭,我們知道諸葛亮率軍從漢中出發,北伐曹魏,必須翻過秦嶺,翻過秦嶺有三條路,東邊的一條叫子午谷,終點在什麼地方呢?長安。中間的一條叫駐谷,終點在什麼地方呢?在武功。第三條路在斜谷,終點在什麼地方呢?在陳倉。那麼魏延提出的說法是什麼呢?說巫相給魏延一萬人馬,當中玉千精兵,還有玉千千什麼呢?運糧食。我魏延帶著這支人馬,走子午谷北上,十夭功夫就可以到長安。長安是誰在守著呢?是曹操的女婿叫夏侯秘。夏侯秘是個公子哥兒啊,縱垮子弟,吃喝玩樂可以,打仗不行,如果夏侯秘發現末將的軍隊從夭而降,肯定嚇得屁滾尿流,棄城而逃,末將就可以拿下長安,巫相自己帶著大軍從斜谷北上,這樣我們兩軍會合,咸陽以西,都搞掂了。諸葛亮不聽,設有采納魏延的這個計策,這個救叫做“子午谷奇謀”。“子午谷奇謀”是三國史上的一個公案,歷史學家一直在爭論,說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對呢還是不對呢?兩派意見,一派說是這個不對的,這放棄了一個大好的時機,這麼好的一個計謀,奇襲嘛,完全可以打曹魏一個措手不及。如果你把長安、咸陽以西都搞掂了,這個事兒不就弄成了嗚?這是一派意見。另一派意見認為諸葛亮是對的,因為魏延的這個計策,風險太大了。
'畫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