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3 / 4)

小說:最秦 作者:套牢

需要的是國家安定的時間。

一旦劉邦投降,剩餘的那些人除了項羽之外,別人不足為慮。什麼所謂的六國後裔,就是一群敗了家的喪家之犬,有什麼能耐和朕爭鋒。

封功臺上,胡亥當場冊封劉邦為沛縣公。

按照李元等人的意思,是把劉邦送到巴蜀偏遠之地,做一個小縣公。但胡亥不這麼想,如果那樣做了,聰明人都能看出來這是怎麼回事兒。那些望風之人,想投降的人,都會猶豫。

劉邦的投降,胡亥已經想好了,沛縣公不過是個地方上的公爵,位高無權。如果他夠聰明,就這樣安穩一世,做個太平公爵,就當是大秦養活他了。至於沛縣,他會放一個厲害的縣令來鉗制劉邦。

蕭何、陳平等人,並未立刻封賞。這些人都是人才,需要帶回咸陽,該重用的重用,該放到軍中的放到軍中。

武關的一切都很順利。

胡亥藉著武關大搞活字印刷的事兒,直接讓李元印刷了一匹宣傳劉邦、韓信等人投降的報紙。這些報紙被快馬連夜分發的全國各地。

韓信、劉邦投降的訊息就在大秦第一份不成熟的報紙上被大肆宣傳。那印製報紙的工匠吸取了當初宣傳單的辦法,為了照顧一些不識字之人,在報紙上竟然配上了簡單的圖畫來表示大秦皇帝的威武恩義。

幾乎是數日之間,一些小股的散亂反賊紛紛銷聲匿跡,就地解散。剩餘五國之中,其餘四國自問無法抗衡大秦堂堂王師,都把心思想到了霸氣無邊的項羽身上。

這就導致敗退彭城的項羽受到了空前的重視。原本高傲的不可一世的六國後裔紛紛拜入項羽麾下,項羽的人馬幾乎在幾日之間就壯大到原來的數倍之多。就連盱臺的楚王都給項羽發來國書,稱當初識人不明,錯用了宋義。要任命項羽為上將軍,繼續主導伐秦。

此情此景,項羽怎麼會同意楚王的說辭。他痛斥了楚王的來使,命力士割了楚王使者的鼻子,這才趕出了彭城。

在范增和跑來的張良大力勸阻未果之下,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把魏、齊、韓三國的後裔分封為王,唯獨楚王被他孤立起來。

這三國之王的封底都在大秦腹地,可謂有名無實。項羽卻美其名曰,封地自取,有能耐者多拿,沒能耐的少拿。實在拿不到的,那就不配為王。

說白了,除了他西楚霸王,別的所謂王,都是空有其名。

張良和范增多次苦勸,卻被項羽諷刺的體無完膚。

范增自從跟隨項梁出征之後,項梁戰死,項羽就對他日漸冷漠。再加上鍾離眛、虞子期說項梁都是看了范增的訊號才冒然進兵,被章邯所殺。項羽更憎惡這個老不死的。

至於張良,項羽只道他是個喜好黃老之術的方士文人,對他所說的話,聽的多,信的少。更是在張良對軍政戰略提出意見之時,總會拿他詐取武關失敗,害的劉邦進退兩難來說事兒。

張良及其鬱悶,想要離開楚軍大營,卻發現天下間除了項羽,已經沒有英雄。他咬了咬牙,還是繼續留在項羽身邊,希望和范增一起配合,能說動項羽。

諸王被項羽架空,大軍在握的項羽再次雄心壯志。認命虞子期為先鋒,鍾離眛率領大軍左翼,猛將龍且率領大軍右翼,自己作為中軍,浩浩蕩蕩的從彭城開拔,向著邯鄲方向撲去。

范增和張良苦勸項羽既然和楚王已經翻臉,就應該先滅了楚王,再兵發武關。既免除了後顧之憂,又因為武關剛剛收降了劉邦,戒備鬆懈,正適合突襲。

可項羽卻笑兩個人太蠢,被秦軍嚇怕了。他認為應該兵發趙地邯鄲,攻擊韓信。因為秦軍主力在趙地,若想畢其功於一役,必然兵發趙地。

何況邯鄲北方有自立的燕王呼應,到時候霸王大軍一道,被分割開來的燕軍遙相呼應,裡外夾擊,韓信就是有通天之能,也會敗亡。

更何況揮軍殺了楚王為師出無名。若霸王帥軍北上的時候,楚王先出手,就給了他滅掉楚王的機會。到時候殺的楚王啞口無言,天下豪傑挑不出毛病才好。

項羽說的也有道理,張良范增無法說服西楚霸王,只好日夜謀劃,如何聯絡燕國,使得他們出兵和楚軍聯合攻打韓信。為項羽制訂了嚴密的作戰計劃。

張良更是處心積慮的和范增研究之後,派出了使者給楚王熊心。明面上是要和熊心達成和解意向,實際上是要引誘熊心攻打西楚霸王項羽,好找到一個消滅熊心的藉口和機會。

當張良的信使到達楚王熊心那裡,說了種種鼓惑語言之時,熊心的確動心。整頓大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