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鐵和火藥等物。這些原本是大明每年耗資巨大,修整邊關兵備之用,可是寧夏鎮的邊軍一個個衣甲破舊,兵器殘破,就像個要飯花子似的。寧夏鎮雜造所每年所造的軍器甲兵,都被運到草原與蒙古各部交易了。”
宋濤一聽眼睛都紅了,他哈哈大笑道:“我們河套根據地現在窮得叮噹爛響,這次一定要把寧夏搬空了。還有那些工匠,一個都不能少。”
周比利笑了下道:“要說工匠,寧夏可不止這麼點兒,慶王府內設有管理建築工程的機構工正所,工匠三百六十名,其中包括畫工、刻字工、金箔匠、金錢匠、銀匠、表背匠、箋紙匠、織機匠、繡匠等六十餘個工種。遠在靈武磁窯寨,是慶王府製陶燒磚之場所,也有慶府窯匠軍四十餘名。
這些慶王府的工匠都是世代依附與王府的匠戶,手藝極為精湛。和那些軍鎮的軍戶完全不可同日而語。而且這些匠戶都是拖家帶口的一大家子,雖然登記的匠戶只有一人,但是匠戶的子弟親朋其實都是匠戶家裡長大的,也都有些一技之長。據我們情報員傳回來的情報,寧夏鎮的匠戶少說也得有各一兩千人,而且普遍生活極度困苦。”
李明聽了周比利的介紹,也是非常的振奮。現在河套根據地的條件太艱苦了,物資和人才都極為匱乏,有了這些工匠,對河套根據地的建設絕對有很大的幫助。
“老周,你們情報部一定要把寧夏鎮的防禦情況和重要目標探察清楚,省得我們破了寧夏鎮,再像個無頭蒼蠅似的四處亂撞。”
周比利點了點頭道:“司令員,你就放心吧。這幾天寧夏鎮情報站,就能將一份詳細的地圖送回來。寧夏鎮的各個城防屯堡、邊牆的防禦情況,以及各個重要目標的具體位置,都會在這份實時地圖上標記出來。甚至還能將那些官員、軍頭和宗室所住之處,也會打探清楚。
據他們傳回來的情報,寧夏鎮的這些文官、軍頭和慶王府,以及一些鎮城的豪門大戶,哪一家的糧倉裡,都裝滿了糧食,這些年他們霸佔軍屯的肥沃良田,驅使手下的軍戶做為他們的農奴,為他們日夜耕種,囤積的糧食可以說是堆積如山。
現在寧夏鎮的軍糧始終不足,而且還都是摻了沙子的老舊陳糧,每年新進的軍糧沒等入庫呢,就被這幫碩鼠用陳糧掉包了。即便這樣,邊軍依然是有上頓沒下頓的吃不飽飯。這兩年北方大旱,連邊軍的軍糧都斷了,但九邊各個軍鎮的文官軍頭的日子,卻過得依然滋潤的很。
這次我們若是破了寧夏鎮,別的不敢說,光是在那些官員、軍頭和慶王府的糧倉裡就能劫掠大批的糧食,足夠你們河套根據地十幾萬流民,以及數萬部隊吃上兩年。而且這些大戶,每家每戶都和邊牆外面草原上的蒙古各部做交易,都常年囤積著大量的鐵器鹽茶等物資。
公司發動了北上計劃的第二階段戰役後,陝西三邊各鎮也都是非常緊張,直到最近才算是鬆懈了下來。但是他們各家的商隊,也都不敢去邊牆外的草原,都在等待著草原上安靜下來,好繼續和蒙古各部走私交易。現在他們家家囤積的物資都不少,正好便宜了我們。”
李明聽了周比利的話,心裡也不由得激動了起來,現在公司正值困難時期,再加上河套地區遠離遼東,從克什克騰部走陸路到達歸化城,足有六百多公里,交通極為不便。至少這兩年,公司根本不可能沒有能力對河套根據地進行大力支援。
說白了,就是河套根據地現在太特麼窮了,反正是什麼都缺就對了。別的東西沒有,大家咬咬牙,挺一挺就過來了,可若是沒有了糧食,難道十幾萬人喝西北風嗎。
聽周比利介紹完寧夏鎮的情況,現在連李明的眼睛都紅了。如果真像周比利說的那樣,光是糧食這一項,那他們這次打寧夏鎮,絕對會不虛此行。(未完待續。)
第八百五十八章寧夏鎮(四)
李明平復了一下激動的情緒,然後看了大家一眼,笑著道:“寧夏鎮的情況,大家都瞭解了吧。目前我們河套根據地非常艱苦,儲存的糧食還不足以讓我們熬過這個冬天,其他的各種物資,也同樣極為缺乏。而公司的情況,大家也都心裡有數,現在真的指望不上,還得依靠我們的自己想辦法解決。
聽了老周的介紹,我也和大家一樣激動。現在看來我們進攻寧夏鎮的計劃,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寧夏鎮情報站發回來的訊息是真實的話,那我們若是破了寧夏鎮,至少能保證根據地一兩年的物資供應。有了這些物資,我們也可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根據地的各項基礎建設上。”
宋濤聽了李明的話,皺著眉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