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知己。
為什麼慶曆三大戰役皆失敗了,有各種原因,不過總的來看,就象一個傻子一樣被敵人牽著跑,那會象王巨這樣?馬上就要“冒泡”了,敵人還繼續蒙在谷裡。
也不是姚麟想的那麼神,如果不是章楶的建議,王巨早就公開與李復圭交接了。
現在卻一直在保密中,包括這些重將,知道王巨已經來到慶州的人,也不過只有十來人。
“李公,還要麻煩你一下。”王巨站在一個土坡的幾株松樹下說道。
李復圭有些不悅。
“說。”
“麻煩李公臨離開慶州時,再去一趟大順城,高調地去大順城巡查。”
“說一說理由,”李復圭更不悅了。
王巨來交接,李復圭巴不得,他雖自負,那可是三十萬敵人哪,他那有這個膽子應敵哉?
不過王巨鬼鬼祟祟,一拖了很多天不來,卻在三原搖控著指揮自己。後來來了,又不出面,更不交接,繼續遙控指揮自己。那就忍著吧,至少要自己對付三十萬西夏大軍強吧。不過李復圭心中必然不大開心。現在王巨這個要求更無理了。西夏後路大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源源不斷而來。顯然大戰即將爆發。
自己去大順城,再回慶州,戰爭豈不是爆發了?到時候自己走還是不走?
“李公,這是我寫的疏折,即將派使者用快腳遞送給官家。”王巨從袖中掏出一篇奏摺,遞給李復圭看。
前面寫了慶州的形勢。
包括替李復圭的辨解。
雖然鬧訛堡之戰確實是敗了,可從戰略上卻是對宋朝有利的。戰略比戰役更重要。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李元昊與吐蕃開戰,屢戰屢敗,那麼結果是不是西夏衰敗了。錯,而是吐蕃衰敗了。雖然數次大敗,讓西夏人損失慘重,但也達到了李元昊的戰略意義。
還有一個例子,那就是蕭燕燕南下,那次南下,遼國與宋軍發生了數次慘戰,也是多失敗的。若論損失,遼國損失更大。但最後逼得宋真宗於城下之盟,這便是戰役上的失敗,戰略上的勝利。象這樣的例子很多,再如王巨前世的百團大戰,狠狠地打擊了倭寇的囂張氣焰,然而對於黨本身卻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因為這一戰,使倭寇注意到了黨,蠶食政策來了,結果短短一年之間,根據地縮小了一半多,也導致了陝西根據地物價飛速上漲。但不能不抗倭哉,太祖只好如同吃了黃連一般。
王巨起首主要就是解釋這其中的區別。
並且也有說服力,如果不是李復圭這次出兵,西夏繼續築堡,十二盤與鬧訛堡成,敵人可進可退,自己還有什麼辦法對付這三十萬大軍哪?
李復圭看到這裡,臉色緩和。
有了王巨這個說法,自己以後仕途會坦蕩得多,不然這一離開慶州,仕途將會無比的灰暗。
隨後還有王巨的一些計劃。
“子安,朝廷能同意麼?”
“我手中只有八萬兵力,動用的官兵不過六萬來人,敵人有三十萬之多,如果中規中矩,這一戰還能有希望麼?”
李復圭搖了搖頭。
“況且我臨來之前,官家准許我便宜行事。”
“那就好,但為何讓我繼續去大順城。”李復圭這時說話語氣要緩和多了,花花轎子大家一起抬,王巨給了自己臺階下,自己也要給王巨一點面子。
“繼續迷惑敵人。李公,其實我心中也沒有什麼底,不過在西夏人眼中,他們卻將我當成了頭號大敵。萬一他們得知我來到慶州,加強兵力,我拿什麼對付呀?所以不僅需要李公委屈一下,去一趟大順城,還要委屈李公替我繼續下達幾道命令。”
“這倒也是。”李復圭也沒有多想。
“那我們出去吧。”
幾人走了出去。
不是所有指使都認識王巨的,但能認出王巨的人不少。
有的指使驚訝地說:“怎麼王知縣也來了?”
“那個王知縣?”
“王巨王子安哪。”
“啊。”
立即有許多人興奮起來,至少與李復圭相比,王巨要靠譜的多。只是有人擔心不知道王巨來環慶路擔任什麼官職,李復圭會不會聽從王巨建議。
李復圭略有些吃味,不過還好,在宋朝軍功並不是那麼值錢。王巨就是沒有軍功,以後進入兩府也是早晚的事。
王巨手一擺,讓大傢伙安靜。
來的人不少,近兩百人,僅是指使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