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池川,可能延慶川,最後會戰難度無疑會提高了數倍。
次之高敏,不僅有安疆堡戰功,而且築起了冰堡,並且在那麼勞累的情況下,面對著數倍敵軍,還將其守住了。正是這道大門關上,才使得戰場局面變得有利起來。
然後是魏慶宗,死者為大。
接下來是大家想不到的,非是其他諸將,而是燕達,如果不是燕達,休想將仁多零丁主力軍隊拖在淮安鎮城下,若不是這一拖,宋軍局面將會變得很糟糕,儘管燕達在會戰前幾乎沒有與夏軍交戰過。
接下來才是竇舜卿、高永能、劉昌祚、苗授、姚麟、劉闃、周永清、林廣、劉紹能、種誼、種古、趙普、楊文廣、姚兕。
看到姚兕排得這麼靠後,這些重臣同樣不大理解。
王巨在奏報裡未說多少,可是韓絳寫得詳細哪。
其實這是王巨對姚兕那些發善心的冷處理,將功折錯了。在姚兕後面則是秦渤、郭慶、楊培、顧永平、景思立、趙餘慶、姚雄、曲珍、趙隆、郭成、歸娘浪埋、李克忠、狄詠。
姚雄、曲珍與趙隆排得有些委屈,但他們歲數太小了,又非是主將之身份,這樣排也能說得過去。楊文廣、和斌、郭成來得晚,景思立打完了立即返回保安軍,因此也排得略靠後。但放在慶州戰役,這樣評功也算是公平。
李克忠也冷處理了,後面整個會戰幾乎與他無關。
狄詠後來醒悟,配合著章楶做了不少事,王巨心軟了軟,也替他請了功,但將他放在諸將最後面。
除了這些主將外,還有三十幾個表現出色的副將與指使,王巨也刻意挑出來,替他們請了戰功。
餘下的三軍將士,則是由各自的主將評價戰功。
其實這份排名,甚至可以說它就能成為以後朝廷用將的一個重要參考,畢竟整個陝西路能打的一半將領就在這個名單上了。
另外朝廷也要根據這個名冊升官、獎勵、撫卹。
至於如何獎勵,如何撫卹,還有那些將領升官,這個就與王巨無關了。
而且這麼長的名單核實下去,也會花很長時間的。
不過這個名冊上少了兩個重要人物。
一是韓絳,韓絳是以首相下去主持陝西局面的,王巨沒資格替他排名。
二就是他本人,是功是過,讓朝中大佬發話吧。
不過他與韓絳沒有排進去,卻讓很多人歪想了。
這個現在全部放在一邊,大家只是看著王巨奏報上的另外幾句話,也就是王巨所說的三個選擇。
這一刻,趙頊呼著粗氣。
王巨說滅夏乃是上策啊,也就是現在最好的選擇,是滅掉西夏!這能不讓趙頊想入非非?
第561章扯皮
馮京看著趙頊的表情,十分擔心,但他又說不出口。
王巨對宋吉說遼國出兵山後了,又對那些將領說遼國不可能會出兵,韓絳先問其原因與用意,又問遼國會不會出兵相助西夏?王巨答道,不會,遼國絕不會傻到這份上。
王巨沒有在奏報上說,不過韓絳卻一五一十寫在奏報上,當然韓絳是無心的,他根本不知道馮京在延和殿說了什麼。
但馮京算不算造謠呢,也不大好算。
確實有這個風,遼國為了安撫西夏,派人在遼夏邊境上揚言,說是遼國可能集兵于山後,相助西夏。只說是可能,不是肯定,肯定了,最後要交待的,連西夏人都沒有當真了。
然而這個揚言卻不知怎麼被河東路的密探得知,立即彙報給了呂公弼。
呂公弼與司馬光、文彥博乃是一路子的人,他們反對變法,反對戰爭。
不是這些人不想宋朝好,有些人變成了老油條,如文彥博,他第一次為首相時,還是很盡力的,最後被言臣怦擊得一無是處,貶出朝堂,因此認為宋朝想好是好不起來了,想壞也壞不到哪裡去,就這樣不變吧。
不過有的人還是想宋朝好的,如範純仁等人。他們反對變法反對戰爭,也有他們的想法,不打仗了,三國和平,那麼就不用養活那麼多士兵,就可以節約大量兵費與軍費,一年不用多,能節約一千幾百萬貫,國家其他方面再節約一點,財政足以維持平衡。何必要變法斂財?所以趙頊問範純仁陝西器甲城防,範純仁答道,初具,初具即可。
總之,反對戰爭的原因千奇百怪。
有的是擔心武將重新因為戰爭而掌權。
還有的害怕又產生藩鎮割據之害,就象五代更替得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