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翻目成仇,畢竟是大災當前的困難時刻。
只是大約慶曆時打怕了,依然堅持著以和為貴,這點讓趙頊很是不喜,說了一句:“富弼羸弱耳。”
文彥博則說,朝廷當足食足兵,堅完城堡,保全人民,以戰則勝,以守則固,止此而已。大抵中國之兵,利在為主,以主待客,以逸守勞,理必勝矣。不過聽說陛下想先發制人,乘其不備,襲取燕薊,但若有意外,王師恐被噬臍。況且河朔大飢,若兵連不解,物力殫屈,會有金湯不守之險。
趙頊苦笑了一下:“都知道了。”
其實趙頊遭此羞侮,不過說了一句,朕當親率大軍,掃蕩燕薊,以雪此恥。
那也不過是氣憤話,能當真麼?卻不知道迅速被文彥博與富弼得知,這兩人並且一個在大名府,一個在洛陽,怎麼知道的?
趙頊想想都不能急了。
曾公亮則說,胡虜不講信誓,不能相信他們所說的話。就象西夏,和盟沒有多少年,侵耕府麟路界,導致郭恩全軍覆沒。然後到同家堡,我朝還沒有納呢,全堡幾千口百姓盡屠之。再進攻大順城,李諒祚重傷而死。隨後又進攻慶州,慘遭大敗,幾欲國滅,這才變得老實起來。所以遼國與西夏差不多。但現在河北河東久不用兵,並且又無良將良帥。因此必須選將帥,委之一面,以防不測。
他與蔡挺想法差不多。
然而話說得更深,不要再學習前幾年那樣了,明明王巨在慶州有大功,反過來因功忌憚,一個名帥,卻放在泉州哪裡斂財去了。國家缺少這幾個小錢嗎,這樣用人能行嗎?
但這些都是以後,關健眼下怎麼解決,一個人也沒有說。
於是趙頊等著韓琦的上書。
不久韓琦上書到來,臣竊以契丹稱強北方與中國抗者,蓋一百七十餘年矣。自石晉割地,並有漢疆,外兼諸戎,益自驕大,在祖宗朝屢常南牧,極肆兇暴。當是時豈不欲悉天下之力必與彼角哉?終愛惜生靈,屈就和好,凡疆埸有所興作,深以張皇引惹為誡。以是七十年間,二邊之民各安生業,至於老死,不知兵革戰鬥之事,至仁大惠不可加也。臣觀近年以來朝廷舉事,則似不以大敵為恤。敵人素以久強之勢,於我未嘗少下,一旦見形生疑,必謂我有圖復燕南之意,雖聞彼主孱而佞佛,豈無強梁宗屬與夫謀臣策士引先發制人之說,造此釁端?故屢遣橫使,以爭理地界為名,觀我應之之實如何耳。所以致彼之疑者,臣試陳其大略。
趙頊精神一振,還是老韓說得不錯,那麼看看他有什麼大略吧。
高麗臣服契丹,與我朝久絕朝貢,可是朝廷卻派人自浙路招諭而來,高麗乃是小邦,來與不來,對國家沒有任何幫助,契丹知之,肯定以為我朝圖之。所以不能與高麗來往,以免契丹產生疑心。
趙頊表示很冤哪,高麗是派使來的,但什麼時候朕招諭了?
就招諭了,又怎麼著,難道若大的宋朝連孫子都不如。
忍著怒氣繼續往下看。
古渭寨之西,吐蕃族散居山野,不相君長,耕牧自足,未嘗為邊患。然而朝廷強取熙河一路,殺老小數萬人,所費不貲。而河州是董氈的屬地,董氈是契丹的女婿。董氈豈不派人向遼國投訴,遼國聞之後,豈不要對我朝產生疑心?
這個真能扯啊。
再來,河北平坦,而遼國之強是騎兵。為了對付遼國騎兵,宋朝於西山廣植榆柳,希望用這道綠色長城對付遼國的威脅。宋朝這樣做,契丹能高興嗎?
趙頊簡直中了滾滾天雷,這樣做不對,那麼怎麼樣做才對?或者將這些榆柳全部砍伐了,堡砦一起毀掉了,大門暢開,讓遼騎隨時能暢通無阻地南下,遼國才高興了?那真的高興了!!!
河北實施保甲法,又聽聞還要置正規的邊軍,這樣打打殺殺,遼國更加產生了疑心……
遼國來敲詐了,宋朝立即派差官下去檢討,修築城壘、開淘壕塹,這些都是眾目所睹,且敵人還沒有動作呢,我卻已費財殫力,先自困弊,又空使契丹起疑也。
河北設三十七將,武將權力見長,此又深使契丹起疑。
因此這些都不能做,先從內部抓起,將王安石變法一起罷廢。只要做到這一條,百姓振奮。如果那樣契丹還敢來,那麼必然會將他們打回大漠,然後一振威武,恢復舊疆,快忠義不平之心,雪祖宗累朝之憤,陛下功德赫然,如日照耀無窮矣。
這是人說的話嗎?
趙頊氣得要將這道奏章扔到大殿外。
其實以前韓琦的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