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忽然遠方几匹戰馬飛馳而來,來到近前,幾名牧民打扮的斥候匆匆下馬,說道:“姚公,劉公,李將軍,大約有五六萬騎自北而來,離我軍僅是一個來時辰的距離。”
“好,你們下去休息吧。”姚麟道。
劉紹能道:“來得正好。”
姚麟點了點頭,又轉過頭看著李三狗道:“李將軍,你年歲已高,可以指揮,但切莫貪功,否則我不好向太保交待啊。”
李三狗哈哈一樂。
這一戰,對於許多老將來說,都可能是最後一戰了,同樣也是李三狗的最後一戰。其實於其用他的武力,不如說用他在蕃人心中的威信。
姚麟開始下令,此時營地已經紮好,雖然是後勤軍隊,還有許多民夫,但一路行來,都是按照行軍標準紮營的,有營柵,有壕溝。
不過就是在行軍過程中,也不害怕敵騎突襲,因為輜重車太多了,又有意地組成四車以上的車隊前進,將車隊一分為二,連在一起,就是兩道標準的防禦戰線。當然,現在來襲,有了營地那更好不過了。
但為了穩固,姚麟依然下令,將輜重車推到營柵前,與營柵聯在一起,以防敵騎衝突。
可是那幾萬來自河東的弓箭手壯丁,開始出現了慌亂,有許多人臉上閃著恐懼的表情。但這正是姚麟所需要的!
宋朝如今在遼國那邊仍沒有什麼發達的情報網,不過西夏因為梁氏倒行逆施,民不聊生,讓王巨輕鬆地將情報網秘密地鋪到西夏大片地區。
王巨出兵不久,就接到了一條訊息,西夏於鐵門關西邊的白池城一帶,潛伏著近萬名騎兵。
接到這個訊息,王巨就立即判斷出西夏人想打宋軍後勤的主意。原因很簡單,現在宋軍走的是靈武大道與葫蘆川道,與古長城邊一點關係也沒有。攻打的重心就是靈州,靈州拿下後,兵發河西,直指興慶府,執行斬首政策。
這個行軍計劃都是擺明著的,因此西夏沒有必要將近萬名騎兵置於古長城那邊。還有就是宋軍行兵本身的漏洞,為了保持幾路軍隊順利的配合,離得都很近,同時也捨棄了西夏北側的地盤。因此無論西夏在北邊有什麼動靜,宋軍都鞭長莫及了。
當地的地形,古長城以南,鹽州以西,溥樂城以北,耀德城以東,西夏人稱這片區域為瀚海。
這是西夏的說法,真正的瀚海不是這一帶,而是指蒙古高原、貝加爾湖或者準噶爾盆地一帶,之所以西夏人將這片區域稱為瀚海,乃是這一帶是以沼澤、鹽澤、乾草原、沙漠戈壁灘地形為主,不適合人類居住,因此多是無人區,同樣不適合宋軍用兵,無他故,沒有充足的水源,小股部隊倒也算了,大軍又是以步兵為主的大軍過來,僅是一個水,就讓三軍望而生畏了。
不過這個瀚海終是一個搞笑的瀚海,如果是清一色的騎兵,貫穿這片“海”,規模小對後勤要求不高,半天時間就差不多了,因此慶州大捷後,王巨派出大股遊騎,自鹽州來到靈州郊外,騷擾西夏人。如果是大股騎兵,只要帶上足夠的乾糧與水源,一天辰光同樣能貫穿這片“海”。
因為多數地區是無人區,王巨又主動地放棄了北方,為西夏奇兵襲擊宋朝的後勤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即便中伏,因為這樣的地形,也能利用騎兵的優勢迅速的撤退。
這次宋朝出兵的數量,為了能順利地拿下西夏,王巨不計成本,出動了大量軍隊與民夫,同樣每天都產生驚人的消耗。雖然前期準備了充足的糧草物資,但後期必然從後方調運糧草過來。
然而不可能從中原調往關中,再一步步調向渭州,從渭州調向蕭關,再調到前線,那樣會產生多少浪費?因此必然還是從慶州而來。
但是王巨也不能判斷,西夏究竟會調動多少兵力,準備襲擊宋朝的後勤,不僅僅是這一萬騎兵,還有南北河套有一些遊牧民族,這還不是王巨所擔心的,最讓他擔心的就是遼國那邊,無論遼國自白達旦那邊發兵,或者自阻卜那邊發兵,它們都是在西夏最北方,也都是宋朝斥候打探不到的所在。
於是王巨便制訂了這次計劃。
這次運輸的物資很多,很多才讓西夏人心動。如果這批物資他們都不打主意的話,以後也不會打宋軍後勤主意了。
其次只有一部分姚麟訓練的部下以及蕃軍著上鎧甲,這也很正常,這麼多物資運輸過來,難道不派軍隊護送嗎?
餘下的皆沒有著甲了,特別是這幾萬名壯丁弓箭手,他們名為弓箭手與壯丁,實際與民夫有何區別?要的就是這種表現,如果個個都象姚麟訓練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