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封建王朝的悲哀之處,一個好皇帝還不行,得有一個好的繼承人,這樣國家才能保持繁榮昌盛。
因為王巨,百姓不會怎麼痛恨趙頊了,相反的愛戴趙頊的百姓最少佔據了八成比例,但皇子是什麼樣子,老百姓不清楚。現在看到了,似乎真的不錯,所以這些百姓一起激動地伏下山呼。
王巨腦門子上冒汗了,他將趙傭帶回家,換回了衣服,立即與趙傭一起進了宮。
趙頊感到奇怪,王巨說道:“陛下,今天臣有罪了……”
第839章小馬過河
這個萬歲如果自己不解釋一下,就會讓人做文章了,但王巨也不是太在意,只要自己提前說了,問題也就不大了。
趙頊莫明其妙,聽王巨解釋完後,哈哈大笑說:“朕才勇不比祖宗,但器量卻不會遜色於祖宗多少。”
這話也有一個歷史背景,那便是宋真宗為太子時發生的一個故事。
趙匡胤四個兒子,兩個兒子早逝,但還有兩個兒子活著,趙德昭與趙德芳,但久不立太子,據王巨猜測,可能是長子趙德昭乃是賀氏所生,趙匡胤不喜,趙匡胤一直想立趙德芳為太子,不過趙德芳年齡太小了,於是立太子一事久拖不決,支援王巨這一想法的證據就是趙匡胤晚年一度想遷都洛陽,修建洛陽城的官員正是趙德芳的岳父焦繼勳。
隨後趙匡胤在趙普與趙匡義之間玩平衡,趙普下去後,從洛陽城回來,趙匡胤三次親登三弟趙廷美的府邸,然後燭光斧影悲劇發生。
大哥之誤,導致趙匡義上臺後做了兩件事,一是將老三發配到了涪陵,二是很早就扶立了長子趙元佐。
不過趙元佐這個小屁孩不知道政治鬥爭的殘酷,偏偏又知道許多內幕,看著父親名位不正,即位後還逼死了趙德昭兄弟,又將三叔弄到巴蜀,這種手段讓他接受不了,發了瘋。
長子不行了,次子頂上,於是趙匡義立次子趙元僖為陳王,開封府尹,史書稱其姿貌雄毅,沈靜寡言,其實就是面對父親的威壓,趙元舍嚇得不敢說話了。
在這種煎熬下,趙元僖病死,並且死後,又暴出他府上的小妾張氏專恣不法,打死了許多奴婢。
這種情況下,沒有那個大臣再敢議立太子了,只要立了太子,太子悲催,連帶著提議的大臣都要倒黴的。直到寇準進京,在寇準提議下,才立了三子趙恆為太子。
有一次趙匡義帶著趙恆拜謁太廟,回皇城的路上,許多百姓蜂擁而出,擁擠於道路兩邊,爭看皇太子,有人高呼少年天子,山呼萬歲。
為什麼出現這種局面,王巨在講漢朝七王之亂時,還刻意分析了其原因,從西漢歷史上講,漢景帝削藩意義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沒有這次削藩,後來王莽也未必那麼輕易掌權篡國,然而放在整個歷史上來說,這次削藩意義非同小可,且看西晉的八王之亂,南北朝那麼多親王謀亂,同樣也剖析了宋朝將宗室子弟放在京城當豬養的原因。
做為封建國家,皇權能平穩過渡太重要了,即便太祖也承認了其重要性,所以才一再誇讚了大事不糊塗的呂端,其實呂端的功勞,正是保障了宋真宗能夠平穩的接替了宋朝的皇權。
但在當時,趙匡義心中很不悅的,甚至公開問寇準,人心歸向太子,將朕放於什麼位置,寇準則說,陛下選擇的皇儲深得人心,這是國家的福氣。趙匡義這才釋疑,與寇準對飲,大醉而罷。
王巨心中說,你們兩人性格差不多吧,當然,不能說出來的,只好道:“是,是。”
然後看著趙傭問:“殿下,透過這個事例,你學到了什麼?”
“大多數人夢想很平凡,所以庸人很多。”趙傭想了一會道。
“說得不錯,還有呢。”
“想要未來有所不凡,必須在少年時就要有遠大的夢想,故莊子曰,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殿下說得不錯,但臣為何將它稱為夢想,而非理想?”
趙傭搖了搖頭。
“想要一生有所作為,實是不易。就象我朝讀書士子有百萬之巨,以至每屆參加科舉計程車子有幾十萬人。他們都想考中進士,實際我朝每屆只錄取兩三百名進士,就算仁宗之時,放開科舉,加上恩科與諸科,一屆人數也不會超過一千人。還有那個少年的夢想,是想做一個大將軍,臣可以這樣理解,他的大將軍多半是指一將之將,然而我朝幾十萬官兵,不過三百餘將,加上其他高階武臣之職,不過五百人。所以想達到這種夢想難到了極點,殿下,還記得張元吳昊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