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的主要內容有:
一、金剛八勢。
二、六大開:六大開為八極拳之絕技,意為先開門,後進招,凡與敵交手均不離此術。六大開是頂、抱、單、提、挎、纏。練六大開以三靠三合為要點招不離胯。
三、八極拳小架。
四、練習八極拳時應先做好準備工作。習練時要先輕後重,先慢後快,同時舌抵上顎、發力時伴以哼哈之聲,以達內外合一,勁力完整之要求。其它部位的動作也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到全身上下協調一致。
五、大小劈掛掌:練習八極拳必須輔練劈掛掌,剛柔相濟,力達四方。因此有“八極加劈掛、神鬼都害怕”之說。
六、輔助操練的有:摟樁、靠樁、頂弓掌板、抽袋、跑磚等。
七、對練專案有:八極對接拳、八極對劈掛、八極對爪拳。
八、器械有:
1、六合大槍、雙盤槍點、耗大槍架。
2、大六合刀、小六合刀、雪片刀、萬勝雙刀、攔馬撅、春秋大刀。
3、月霞劍、青萍劍。
4、震山棍。
其它有雙戟雙鉤、鴛鴦鋱、雁翅鏜等。
九、雙練器械有:對劈月霞劍、對盤六合槍、單刀拐進槍、撲刀進槍、春秋刀對雙劍、三節棍對雙柺、梢子棍對槍
十、其它有易筋經、大架太極、羅漢拳等。
八極拳歷史悠久,經歷代傳人刻苦精研、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練法,別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斷髮揚光大,經久不衰,代代湧現出諸多的武術名家,在武術界影響很大。
1、名稱的由來
八極拳以其剛勁、樸實、動作迅猛的獨特風格流傳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稱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開門八極”、“開拳”等。但近代根據其發勁可達四面八方極遠之處的特點,以“八極”二字定名。
2、起源
起源時間和地點,至今說法不一。一說,起源於明代,因在戚繼光著《紀效新書——拳經捷羅篇》中,曾提到“巴子拳”即“八極拳”。二說,源於武當,是道士所創。三說,是清代河南嶽山寺和尚張嶽山創。四說,是清代一號“癩”的雲遊道士所創。但均無確切史料依據,故其起源有待進一步研究。還有說法八極拳原始於河南嵩山少林寺,為少林寺第四門看山拳。八極拳系內由外家八種拳中之精華手法組成,故名為八極拳。
八極拳的風格特點和內容
八極拳動作剛勁、樸實無華、發力爆猛、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腳震九洲‘之勢。因此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之說。
八極拳屬於短打拳法、其動作極為剛猛。在技擊手法上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
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幫、擠、靠、崩、撼之特點。發力於腳跟,行於腰際,貫手指尖,故暴發力極大、極富有技擊之特色。
八極拳以頭足為乾坤,肩膝肘胯為四方,手臂前後兩相對,丹田抱元在中央為創門之意。以意領氣,以氣摧力,三盤六點內外合一,氣勢磅礴,八方發力通身是眼,渾身是手,動則變,變則化,化則靈,其妙無窮。八極拳非常注重攻防技術的練習。在用法上講究‘挨、膀、擠、靠‘,見縫插針,有隙即鑽,不招不架,見招打招。
八極拳的步型以弓步、馬步為主,步法以震腳闖步結合而成。
八極拳的腿法要求不宜過高,主要有彈、搓、掃、掛、崩、踢、咬、扇、截、蹬。
八極拳的主要內容有
一、金剛八勢。
二、六大開:六大開為八極拳之絕技,意為先開門,後進招,凡與敵交手均不離此術。六大開是頂、抱、單、提、挎、纏。練六大開以三靠三合為要點招不離胯。
三、八極拳小架。
四、練習八極拳時應先做好準備工作。習練時要先輕後重,先慢後快,同時舌抵上顎、發力時伴以哼哈之聲,以達內外合一,勁力完整之要求。其它部位的動作也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到全身上下協調一致。
五、大小劈掛掌:練習八極拳必須輔練劈掛掌,剛柔相濟,力達四方。因此有‘八極加劈掛、神鬼都害怕‘之說。
六、輔助操練的有:摟樁、靠樁、頂弓掌板、抽袋、跑磚等。
七、對練專案有:八極對接拳、八極對劈掛、八極對爪拳。
八、器械有:
1、六合大槍、雙盤槍點、耗大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