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柩回京之前。直到過了南陽,才收到幾經輾轉送達的聖旨。
這個年代所謂的八百里加急,是依靠不間斷的換人換馬而得以實現,接力賽似的鴿書傳訊已經是最先進、最快捷的通訊手段。楊致預計抵達長安的行程大約是十天左右,其中明顯有一個時間差的問題。聖旨好歹是依據大夏官制合法回京的一紙證明,有總比沒有好。其餘的事留給皇帝慢慢去琢磨好了。
趙啟這段時日也沒閒著。朔方邊軍班師回朝的獻俘儀式,諸多統軍將領的論功封賞。數十萬將士的賞撫恩恤,耿超、李為、楊耀的喪葬事宜……,哪一樣都容不得絲毫馬虎,都需敲定落實、責任到人。
大夏自開國以來便征戰不休,直到武成末年先帝改弦更張,才消停了幾年。這些事項皆有成例,參照斟酌把握即可,加之諸位宰輔閣臣極是得力,是以都還不難。
真正令皇帝頭疼的是三件事:一是銀子。二是接任楊耀的人選。三是如何委用楊致。
武成年間先帝尚未休兵罷戰之前,國用艱難、國庫幾無隔夜之銀乃是常事。在相繼伐滅南唐、吳越之後,又啟用楊致設立海關總督衙門,國庫才日漸充裕。但疆域拓展、人口增加的同時,也意味著耗用的激增,兼之為安撫人心,連年施行輕徭薄賦、甚至動輒免賦的惠民仁政,好不容易才積攢到國庫常有存銀在一千萬兩上下的規模。
新皇登基僅只一年有餘,此番南北兩線大戰,數十萬將士的賞撫恩恤,縱然是在遵循舊例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