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可謂環環緊扣啊!我急召你回京,就是為了不讓太子與衛肅的如意算盤得逞。耿超與張天行在軍中聲名人望遠不及你,由越王出頭提議,王相與我從旁力挺,推舉你暫代禁軍大將軍一職!你行事素來狠辣,又有御賜金牌在手,要執掌禁軍斷非難事!只要有你在,長安就不會輕易落入太子手中!”
“我連日苦思,這還只是第一步。你取代周挺成為監國四重臣後,衛肅便已成孤掌難鳴之勢,於兵事上也不是他的一言堂了。第二步至關重要,那就是說服耿超與我等合作,遣他領兵出長安迎皇上還朝。太子若是行事果決的心狠手辣之人,皇上應是已然無幸,那便需全力搶回皇上地屍首,才能揭露太子謀逆篡位之奸!但我看太子平日的優柔寡斷不像全然是裝出來的,在衛肅尚未掌控長安之前,或許還不敢傷及皇上性命。總之皇上無論死活,只要生能見人死能見屍,那便一切都好辦。”
“第三步便是由我與秦氏緊密配合,逐步縮減寧王與康王的糧餉支用,到了必要之時就切斷供應,就算不能阻止他們興兵作亂,兩路數十萬大軍想要北上南下爭位,只怕也不會那麼容易。”
“第四步自然是在揭露太子之後,矯詔保越王登基為帝!經我與王相反覆商議,從長遠來看,這是儘量避免大夏不至於陷入內亂,皇上一統天下的宏願得以繼續推行的最好結局!”
楊致猛地想到,秦公與他在終南山下那處荒郊客棧夜談時,曾提到太子未必就是外人眼中的那般庸碌無能。老狐狸真是眼光毒辣,見事深遠啊!
不置可否的問道:“大哥,秦公與二哥父子是否知曉此事?”
“事關重大,我便是告知二弟也徒勞無益。”徐文瀚頗有些鬱悶的道:“我已將此事秘密知會秦公,可他只撂給了我一句話:楊致未回長安則一切都無從談起。”
第157章 蠻幹
所謂禁軍由越王趙啟、樞密院太尉衛肅、首輔宰相王雨農與禁軍大將軍周挺共同節制,是指做為監國皇子的越王只有代皇帝草詔之權,將原在周挺手上的兵符一分為二,由越王與周挺各執一半,詔書上必須同時要有越王、衛肅、王雨農三人的印信,周挺方可下大將軍令調兵。四者缺一不可,無論少了哪一道手續都休想調動禁軍一兵一卒,足見皇帝很是花了一番腦筋。
只是皇帝這番編排中有一個天大的漏洞,那就是楊致手上的御賜金牌。但皇帝在御駕親征之前就打發楊致去了山東,所以嚴格說來也算不上什麼漏洞。在這樣的情勢下回到長安,若有御賜金牌在手,行事自然要方便許多。
現在楊致是有苦難言,金牌已經當做聘禮送給了玲瓏。心下生出了一個很沒出息的想法,卻沒敢說出來告訴徐文瀚:只要爭取到半年左右的時間,他關於把持海路與長島群島的謀劃應該就已初具雛形。雖然在山東籌建海關官署必會落空,藉機狠刮一個盆滿缽滿的希望也會多半化為泡影,可無論大夏亂還是不亂,不管誰來做皇帝,又能奈我何?若是天幸大夏不亂,玲瓏人生地不熟,想要在蓬萊站住腳跟穩住局面又談何容易?從這個層面來說,把金牌留給玲瓏也沒錯,她比自己更需要金牌!聽說徐文瀚已將太子妄圖謀逆篡位一事秘密知會秦公,楊致登時又稍感心安。太子一旦得手,以李氏為代表的金城與關中士族豪強勢力是他的根基所在,秋後算賬為李氏出氣是閉著眼睛都能想得到的事,架構龐大的秦氏便有轟然坍塌的可能。秦氏縱然秘藏有數十萬兩黃金做依託,除了連根拔起去投南楚之外,那就只剩下舉家遠走海外這一條生路了。
後果如此嚴重,那老狐狸竟然會無動於衷?會就這麼輕描淡寫一句話就把徐文瀚打發了?秦公是連楊致都欽佩萬分的裝逼大師,秦氏擁有這個年代最強大、最發達的情報系統,說不定早已聞風而動。暗地裡忙得不亦樂乎了!
楊致沉思半晌,鄭重相告道:“大哥,往大處說此事關乎大夏國運與天下大勢,往小處說關乎你我與秦氏前途命運。眼下控制事件程序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太子手中,單憑你我之力,斷難與之相抗。最遲在明日。你我必須與秦公碰頭,議定應對行事的大致框架。”
“依我看來,事實上時勢已將越王推上了風口浪尖地位置,他是正牌奉旨監國的皇子,無論如何都是繞不開的,我們也必須奉他為首才稱得上名正言順。那小子是什麼德性,沒人比我更清楚了。年紀雖幼卻頗有幾分鬼才,只要一點就透,沒準這個時侯他心裡就已經跟鏡子似的了。最好是明日便找個機會向他全然挑明。這一次他避不開也躲不了,這壓根就不是裝迷糊就可以矇混過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