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部分(1 / 4)

但取得的效果卻是出人意料的好,寧遠團練總兵吳三桂率領的遼鎮邊兵丟掉了關外一半的地盤,最後的雙方的防線確定在沙河驛一帶,遼鎮兵龜縮在廣寧前屯衛的後面,準備稍有風吹草動就撤回關內。

雙方的死傷也是極少,吳三桂手下的兵馬出現的損傷大都是在撤退中不小心摔傷的,凡是來不及跑,都是乾脆利索的投降。

這次滿清兵馬也沒有造什麼殺戮,因為損失的大批人口也需要這些遼鎮的勞力來補充,一次傷亡人數足夠少,卻佔領了幾百裡地盤的戰鬥就這麼結束了。

攝政王多爾袞上任之初,就率領八旗取得了如此的大勝,實在是可喜可賀,各旗的親貴們都是在這次的戰鬥中分到了人口田地,對這攝政王的惡感,未免降低了許多,真是個皆大歡喜的局面。

但農忙生產不能耽誤,戰鬥到這裡,八旗的親貴們知道如果把戰鬥進行下去,肯定會獲得更大的利益,可如果耽誤了農業生產,那整個滿清就都要餓肚子了,只得是按照戰前的佈置,在沙河驛設定防線,收兵回盛京腹地。

崇禎十六年的四月末,寧遠喪失,退守廣寧前屯衛的訊息傳到了京師,面對這個結果,崇禎皇帝和朝中的大臣們甚至都沒有哀嘆憤怒的心情了,短暫商議之後,崇禎皇帝下旨。輕描淡寫的說道:齊國公提督永平府軍務,薊遼本為一體,關外困局,齊國公當出力解救之。

滿清入關京師都習慣了。現在還不入關,又是你李孟的防區邊緣,那就自己去解決吧,去和滿清那麼面對面地廝打,這是兩害相爭,不管哪一方受損,朝廷都不會感覺到為難,吳三桂的這個奏摺報到朝廷的時候。皇帝和諸位大臣有沒有竊喜還真是不好說。

國家大難,這大敗失地是其中一條,往日間滿清在遼鎮、流民在中原,每有侵奪,都是天下間哀聲一片,可這次各處的反應卻不那麼激烈,大家心中好像突然有了些底氣,既然齊國公上次大勝全殲。再有什麼問題,想必山東兵馬一到,萬事大吉。

這其中最失望地就是寧遠團練總兵吳三桂了,山東的第二封信送過來之後。遼鎮這邊待著意思已經不大了。

儘管遼鎮官兵上下都是在這裡有田產家業,可要是那山東兵馬一插手過來,遼西走廊這塊狹長的地帶,那還能容得下這麼多的人口兵馬,而且滿清在崇禎十六年春的這一波攻勢,將遼鎮兵的生存空間進一步的壓縮,關外的意思已經不大了。

吳三桂手中有一支在大明堪稱是強軍地部隊。而目前大明關內缺少能戰的兵馬。借這個機會,如果能帶著自己的兵馬進關的話。朝廷也會劃給一片不錯的地盤,就算不給。遼兵駐紮之地,地方上還敢說什麼不是?

可在關外失地,還能解釋成互有勝負,但要是徹底放棄關外,把遼兵撤到關內來,這失地的責任,就算是崇禎皇帝都承擔不了,天下間的局勢這麼的微妙,這樣地舉動豈不是讓朝廷的聲譽更加敗壞,讓那李孟更有人望。

無奈之極的吳三桂只得是悶頭呆在了廣寧前屯衛,他只是恨自己為什麼做不到山東齊國公的那種局面,要是沒有朝廷地命令,吳三桂貿然領兵入關的話,山海關總兵高第肯定會關閉關門,嚴陣以待。****

自己手下這些人怕也會反水譁變,沒有了朝廷給他的大義名份,號令下面的部下可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了,說白了吳三桂並沒有打過多少次勝仗,並沒有什麼有說服力的權威,而李孟那邊則是大勝連連。

朝廷給李孟的封號是不得不給,而給吳三桂的總兵銜頭,無非是正常地任命罷了,這意義當然是有很大地不同。

這時候,吳三桂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被遺棄在關外了,廣寧前屯衛到山海關之間的地盤實在是太侷促了,滿清韃子要是再發動一次攻勢,恐怕自己撤退都未必能組織起順利地撤退。而且地盤一少,又多了許多需要自己花錢供養的軍隊,連錢財軍需上也是窘迫起來。此時地吳三桂反倒是盼著李孟能儘快的來動永平府。

反正眼下的局面都已經是如此了,不如等那李孟過來,讓自己這邊能鬆一口氣,聽說山東不光是兵丁能打,更是富可敵國。

可不想對方插手的時候,山東要派兵過來插手,等盼著山東過來了,那齊國公李孟的兵馬卻還在徐徐的準備。

河間府這邊和南直隸那邊不同,南直隸那邊根深蒂固的大族和士紳不少,地方和官府,甚至是地方和綠林都是彼此勾結,各種關係複雜的很,遷移發動全身,只能用雙方合作開發的方法來做。

而北直隸這邊不同,大地主和大莊園主,基本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