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牆,多少能擋一陣。”
“那得提防火攻。”
“不如以攻代守。”
“對面就是城牆,咱們連雲梯都沒有,攻哪?”
“咱們得堅持多久?一個時辰?半天?還是一整天?”
……
眾說紛紜,最後眾將都看向倦侯,等他做出決定,韓孺子認真聽取了每一個人意見,想到一個主意,崔騰也曾提出過,被他否決,現在想來卻有幾分道理,“以攻代守……”
“京城守衛森嚴,我軍缺少器械,攻城就是自尋死路。”一名將領再度提醒。
韓孺子想的卻不是攻城,“諸位以為城裡的南軍和宿衛軍會齊心協力嗎?”
眾將互視,一人開口道:“那不可能,別說兩軍各為其主,正在爭奪帝位,就是在平時,我們南軍也瞧不起宿衛軍,他們都是花架子,比北軍還不如。”
眾將發出笑聲,想起倦侯就是北軍大司馬,又急忙止笑。
韓孺子並不在意,自己也笑了,隨後正色道:“如此說來,城內南軍與宿衛軍的聯合只是權宜之計。”
眾將沒有開口,這是明擺著的事實,不需要回答。
“既然是權宜之計,咱們為何不能與城內南軍聯合進攻宿衛軍呢?大家都是南軍,同屬一脈。”
眾將面面相覷,誰也不傻,都知道倦侯有稱帝之意,只是北軍主力未到,他不肯公開承認,眾人支援倦侯,也是為了日後能有擁立之功,可也正因為如此,崔太傅絕不可能與倦侯聯合。
“誰去談?崔大司馬和東海王會同意嗎?”一名將領問道。
“不用談,只要讓宿衛軍相信有這樣一個聯合就行了。”
有一些將領明白了倦侯的計策,另一些人還在莫名其妙,韓孺子道:“我要在城裡的軍隊出擊之前發起一次進攻,直撲北門,宿衛軍一旦心生懷疑,很可能閉門不出,宿衛軍不動,城內南軍大概也不會動。”
所有人都明白了,初想起來此計有些突兀,細想起來,卻很可能成功,三支軍隊互相猜疑,任何一點異動都可能被放大。
眾將開始稱讚這是妙計,韓孺子將功勞歸於那位提出“以攻代守”的將領,然後將具體安排交給眾將處理,這次進攻的時機選擇很重要,必須恰到好處,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還得及時撤回來,以免損失慘重。
營裡雖然有將近四萬名將士,可是來得匆忙,除了隨身攜帶的兵甲與糧草,幾乎什麼都缺,眾將官與軍吏努力安排,最後也只能聚集五千人馬發起進攻,好在這不是一場求勝的戰鬥,五千人足矣。
一切準備妥當,已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