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要求,只要大臣們願意承認新帝,然後出城向我傳旨,我立刻膝行進京,伏地請罪。”
信使發出一通威脅,韓孺子全都笑納,只堅持一條,必須有大臣和聖旨,他才肯交出南軍並承認新皇帝。
他有意拖延了一段時間,直到一名北軍士兵進帳點頭示意,他才客氣地請信使離開。
上官盛的信使來了,是宮裡的一名太監,帶著一百餘名宿衛士兵,他們從北門出來,距離更近一些,但是出發得晚,落在了南軍信使後面。
兩撥信使在營地門口相遇,互相怒視、觀察。
太監的態度比南軍信使要客氣一些,“崔宏這是在造反,他只佔領了西城的一小塊地方,被堵在那裡寸步難行,很快就會被攆出京城。倦侯應該聽說了,各地援軍正在加速趕來,倦侯這支軍隊是朝廷之援還是朝廷之敵,全在您的一念之間。請倦侯速做決定,再晚一會,崔宏敗退,您就沒機會做出選擇了。”
韓孺子仍然笑臉相迎,“我是韓氏子孫,無論如何不可能與朝廷為敵,公公既是為朝廷傳話,可帶來聖旨?”
太監臉色微紅,咳了一聲,“陛下不幸駕崩,宮中已立英王為新帝,又有崔宏作亂,諸事倉促,難以頒佈聖旨,可也正因為如此,這才是倦侯的機遇。”
韓孺子本來只是試探,如果對方拿出聖旨,他自會再找其它藉口,可太監的神情表明,在宮中立英王為新帝的上官盛,竟然拿不出一份聖旨,這可有點蹊蹺。
韓孺子虛與委蛇,最後還是歸結為一點:“抱歉,我得看到聖旨。”
太監沒有發出威脅,但是離開的時候顯得很不滿。
南軍將士趕到得越來越多,三千北軍越發顯得渺小,韓孺子可以輕鬆對待崔宏和上官盛的信使,對自家營中的南軍卻要十分小心。結果他發現,南軍將士數量越多,進城參戰的意願反而越低。
韓孺子放縱城內雙方的訊息在軍營裡傳播,儘量讓大部分人明白一件事:京城之戰遠未結束,這時候參戰要冒極大的風險。
南軍蠢蠢欲動,但是一直沒動,好幾次險些發生譁變,蔡興海等人緊張萬分,兵甲不敢離身,韓孺子卻穩坐帳中,不召見南軍將士,也不出去與他們見面。
在諸多傳言之中還有一條:城裡的一些人不承認英王和東海王為新帝,他們宣稱倦侯一直就是皇帝,現在也是。
倦侯就是崔騰所說的三位“皇帝”之一。
可是倦侯的追隨者一直沒有出城,他們顯然是被困在了什麼地方,本來許諾說中午返回的孟娥也失言了,直到夜色降臨,也沒有顯身。
韓孺子度日如年。
倦侯率領的南軍遲遲不動,也不表態,數量卻越來越多,韓孺子知道軍心極度不穩,城裡的人卻不知道,天黑不久,崔宏和上官盛先後派來第二撥信使。
上官盛的信使這回先到,只有兩名太監和兩名宿衛營將軍,態度十分客氣,送上一道“聖旨”,英王以大人的語氣讚揚了倦侯的諸多功勞,然後指出毒殺冠軍侯的罪人正是東海王,如此一來,四名爭位者只剩英王一人,他繼承帝位名至實歸,接下來就是要求倦侯立刻進京平亂,至少也要宣佈立場。
韓孺子仔細讀完,將“聖旨”交還,笑道:“我知道朝廷混亂,可也不該犯這種錯誤,這不是聖旨,印璽不對。”
皇帝有十二枚印璽,只有寶璽能夠印在聖旨上面,其它印璽的用途就小多了,或祭天、或祭祖、或祈雨……有兩枚純粹就是擺設,為的是湊夠十二之數。
四人被當場拆穿,全都面紅耳赤,一名宿衛營將軍請其他三人退出帳篷,單獨留下,看了看兩邊的十名衛兵。
韓孺子沒有屏退任何衛兵,他現在絕不會單獨接見陌生人。
宿衛營將軍上前兩步,低聲道:“實不相瞞,宿衛軍與南軍此刻正處於膠著狀態,崔宏的確佔據了西城,軍隊數量也更多一些,可宿衛軍保住了皇宮,北城與東城也都在我們手中,倦侯應該明白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什麼?”韓孺子故意裝糊塗。
宿衛營將軍等了一會,開口道:“大臣和勳貴都在宿衛軍的掌握之中,還有……宮裡的人。”
“將軍不妨明說。”
“王美人和倦侯夫人都在宮中。”
韓孺子早料到上官盛會用這一招,心中雖怒,臉上卻是大笑,“上官盛也算出身於貴戚之家,怎麼如此沒見識?崔太妃也在宮中,東海王可曾因此投降?”
宿衛營將軍尷尬不已,咳了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