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滿了某種東西,他想,自己不能只是等待,太后在冒險,皇太妃在冒險,羅煥章在冒險,那些不知是誰的大臣也在冒險,皇帝怎麼能在這裡“靜候佳音”呢?
房門開了,進來的是太監張有才和宮女佟青娥,臉上有傷和淚水,顫抖著站在皇帝面前。
左吉又改主意了,他在向皇帝示威。
第四十二章 第二次腹痛
勤政殿裡的氣氛正在發生微妙變化,大臣們最初保持沉默,往往一問三不知,看似無能,其實是在給太后一個下馬威,讓她明白朝廷離不開大臣,等到齊王敗局已定,大臣們變得活躍,爭相獻計,以顯示自己並非真的無能,現在,他們開始互相警惕、互相提防,說話越來越小心,以免成為齊王的下一個陪死者。
掌權者對叛逆行為向來沒有容忍度,採取報復手段時絕不留情,歷朝歷代如此,某些皇帝甚至會對尚處於萌芽狀態的叛逆大開殺戒,這種事情大臣們都能接受,有時候還會藉機剷除異己。
太后的野心卻超過了之前的大多數帝王,在釋出一道表面寬大的詔書之後,她對捉拿齊王餘黨的監督就一直沒有放鬆,還有越來越嚴的趨勢,就連最為嚴苛的酷吏也不能令太后滿意,她不停地追問細節、下達新旨,要求將每一位參與叛逆的人挖出來,生要見人、死要見屍,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誰也不能受到豁免。
最讓大臣們感到不安的是,勤政殿裡迎來了新人。
勤政殿是議政、擬旨的地方,能來這裡辦公,意味著進入權力的核心圈,人數沒有定員,少則一人,多則十幾人,通常來說宰相必定是其中之一,然後是皇帝指定的其他大臣。
從桓帝登基之日起,勤政殿裡的格局就沒怎麼變過,武帝選中的五名顧命大臣成為這裡的常客,有時也會召來其他大臣,都是為了解決某一事,事畢遣散。
上官虛是太后的哥哥,一步登天成為南軍大司馬,在勤政殿也只是待了幾天就去常駐軍營,太傅崔宏和右巡御史申明志奉命離京,另有大臣臨時替代,早晚還是會離開,算不得正員。
太后打破舊格局,引來一位新人。
韓孺子認得的大臣不多,此人算是一位,禮部尚書元九鼎,曾經親自向皇帝演示登基之禮,並接受了皇帝的第一份“密詔”——轉頭他就將紙條交給了太監楊奉。
元九鼎消失了一段時間,韓孺子還以為他受到了打壓,沒想到反而平步青雲,成為太后信任的大臣。
作為一名新人,元九鼎很少說話,大多數時候只是點頭,可其他幾名大臣卻感到如芒在背,心裡清楚得很,有新人進來,恐怕就得有舊人出去。
韓孺子在勤政殿裡只是象徵性地坐一會,通常不超過兩刻鐘,就在這短短的時間裡,他也能感受到大臣們之間的緊張與猜疑。
太后壓迫得太緊,或許真有許多大臣支援皇帝,他想,心中更踏實一些。
皇太妃也在,經常從聽政閣裡走出來,替太后詢問幾個細節,給中司監景耀送去一摞摞詔書。景耀的位置就在聽政閣門口,守著一張桌子,寶璽擺在上面。
韓孺子的心跳有些加速,不由得佩服皇太妃,她沒流露出任何緊張,隨手將詔書放下,等景耀蓋過璽章,再隨手拿起,粗略地檢查一遍,交給不同的太監,太監再轉給大臣,大臣也要檢查一遍,然後由書吏繼續檢查,沒有問題之後才送到殿外分發給相關衙門。
除了聽政閣裡的太后,殿內每個人的動作都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韓孺子想不透皇太妃怎麼才能瞞天過海。
很快,韓孺子不再關心皇太妃和元九鼎,今天,他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皇帝在勤政殿裡只是件擺設,很少受到關注,只有新人才會忍不住偶爾向皇帝那邊望一眼。
禮部尚書元九鼎在一次快速掃視中,發現了異常,他沒敢吱聲,馬上收回目光,繼續嗯嗯地點頭,可心中的疑惑與好奇已經生根,由不得他無動於衷,於是又望了第二眼、第三眼,覺得自己再也不能裝糊塗了。
元九鼎用手指戳身邊的吏部尚書馮舉,“陛下……”
馮舉很不耐煩,可是朝寶座的方向望了一眼之後,他也不能保持鎮定了,於是戳另一邊的兵馬大都督韓星,韓星立刻伸手去戳宰相殷無害。
殷無害定力深厚,就像沒有感覺一樣,還在唸叨兩個字詞之間的區別,直到被戳了三次,才緩緩轉身,抬頭望去,眯著雙眼,半天沒反應。
大臣們都不吱聲,可他們的怪異行為引起了太監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