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袁術南圖荊州之時,以勇烈著稱的孫堅折戟襄陽,其更是身死,公孫瓚又於界橋一役大敗,袁術這一邊實力大挫。相對而言,陶謙算是這裡面比較幸運的一邊,損失並不是太嚴重。就在陶謙準備棄袁術而結交袁紹、曹操一邊的時候,卻發生了曹嵩被殺一事,將陶謙原本之謀完全打亂。
曹軍來攻,陶謙只能無奈迎戰,並重新向公孫瓚一邊靠攏。這時候的陶謙可不敢再請袁術,卻是袁術折戟於荊州之後,身居淮南壽春,東進之意不言而喻。陶謙可不敢在此時引狼入室,故此只能向在自己當幽州刺史之時就認識的公孫瓚靠攏。
糜竺也是看出了這一點,才提議陶謙向公孫瓚求援而隻字不提袁術。而現在糜竺建議向公孫瓚和孔融請援兵,這裡面卻是有兩層用意。其一公孫瓚善戰,雖然敗於袁紹之手,但以糜竺看來以公孫瓚之幽燕鐵騎,對付只有步卒的曹操還是綽綽有餘的,加上還有自己的徐州丹陽兵為助力,這一手乃是硬。而孔融一路,其實兵不會太多,要的乃是孔融之名聲。孔融乃孔子後裔,世人所敬仰之大儒,又其出面勸曹操退兵,曹操怎麼也會給孔融幾分薄面,這一手是軟。如此軟硬兼施,確實乃是退曹軍之良策。
不過退曹軍或許有可能,但教曹操死無葬身之地就有點誇張了,不過曹軍勢大,糜竺此言也有鼓舞士氣的用意,陶謙自然明白。
而糜竺此言一出,廳中陶謙、曹豹等人俱是眉開眼笑,有糜竺此計,想退曹軍應該不難。不過這眉開眼笑的眾人之中,卻不包括陳登。這個徐州第一名士,此時正緊皺眉頭。說起來,糜竺此不失為好計,孔融一路好請,但如若沒有公孫瓚的大軍,孔融來了也是無用。要知道,現在公孫瓚部下田楷,正在與袁紹爭奪青州,這等重要時刻,豈會分心派兵來救徐州。
對於糜竺之策,陳登心中雖然不以為然,但還是很識時務地沒有說出來,反而任由糜竺表現。
那邊陶謙見到沒有人出言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