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生追求的彈劾目標。
是的,這些御史們,將把劉吉彈劾下臺,作為人生最高境界來追求。
唐泛一開始還以為自己聽岔了,但後來發現還真就是這麼回事。
劉吉是內閣閣老,文淵閣大學士,在內閣裡排行第三,前面有首輔萬安,次輔劉珝。
難道劉閣老做了什麼天怒人怨的事情,以致於眾所仇視麼?
這就要從都察院的職能說起了。
簡單來說,都察院就是作為天子耳目,監察百官的,也就是說看見你做了什麼,違反國家法度,御史就可以彈劾你。
但是御史都是人當的,不可能永遠如同冷冰冰的律法一樣嚴格執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一多就會開始結黨抱團,有自己的小心思小算計。
而內閣裡現在的幾位閣老呢,首輔萬安抱緊萬貴妃的大腿,一時半會是扳不倒的,而且他為人很記仇,誰要是得罪了他,那準沒好果子吃,像唐泛,上次間接害得梁侍郎去南京養老,萬安肯定就把這筆賬給他記下來了,說不定啥時候發作呢。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以前也不是沒人彈劾過萬安,可萬安沒倒,倒的都是他的對手,久而久之,大家知道萬安這人不好欺負,也就不去自找沒趣了。
次輔劉珝,身後沒有像萬安那樣一大群黨羽,比較清高,得罪的人也不少,可御史們也不樂意彈劾他。
因為他是皇上最敬重的老師,皇帝見到他,從來都不直呼其名,而是稱“東劉先生”,這樣的人在皇帝心目中具有一定的特殊地位,輕易不好動,之前也有人彈劾過幾次,都沒成功,而且劉珝這人性格孤傲,不肯依附萬安同流合汙,把柄就比較少,就算彈倒了也沒什麼意思。
與以上兩位不同,排行第三的內閣閣員劉吉以超然之姿脫穎而出,成為御史們最喜歡的彈劾物件。
劉吉這人性格很圓滑,在萬安與劉珝之間周旋,自成一派,又獨立於兩人之外,勢力也不小,這就說明,如果能把這樣的人趕下臺,那寫彈劾奏章的人就會名聲大噪。
最重要的是,劉吉江湖人稱“百彈不倒劉棉花”,他臉皮忒厚,別人被彈劾了,一般都是先自己免去自己的職位,在家閉門思過,然後還要上辭呈——這雖然不是明文規定,但已經成為潛規則了——意思就是為了表明自己不貪戀權位,自己很清白。
可劉棉花不啊,別人彈劾歸彈劾,他依舊我行我素,就是要在位置上死賴著不走,大有“任爾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的架勢,讓彈劾他的人見了就牙癢癢,心想你這人臉皮怎麼比城牆還厚呢。
萬安也不喜歡劉吉,如果劉吉能夠在被彈劾的時候上辭呈,萬安早就順水推舟讓他回家歇著去了,但劉吉就偏偏不按江湖規矩來,皇帝不管大臣們的勾心鬥角,萬安自然也沒有機會趕他下臺。
當御史的,畢生追求就是青史留名啊,攻擊物件越難纏,就意味著把他打倒之後,成就感會越高。
所以在都察院的彈劾榜上,劉吉無疑名列首位,而且連著好幾年都是蟬聯榜首了,大家卯足了勁就是要將他彈劾倒,並由此形成了一股“彈棉花”的風氣,不以為怪,反以為榮,鬧到後來,連劉吉家發生了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被狗鼻子的御史拿出來批評一番。
作為“狗鼻子”之一,唐泛對這股風氣很不以為然,但他只是左僉都御史,中間還多了個僉字,這差別可就大了,不是老大,只是老三。
再說就算是老大,左、右都御使,也沒有辦法讓手下不能彈劾誰,因為這本來就是御史的職責,監察百官,天經地義,誰也沒法說什麼。
唐泛自然不會去對別人指手畫腳,橫加干涉,都察院的日常事務還不算多,不像刑部,常常有從各地呈報上來的大案要處理,他閒暇時還有空繼續進行先前沒有做完的事情,對《大明律》的空缺進行補充完整。
就在這個時候,都察院又調來一個人,直接就把空缺的右都御史給填補了。
此公不是別人,正是先前被免了職的丘濬丘老先生,也就是唐泛的老師。
丘濬之前上疏針對汪直,因此惹煩了皇帝,直接將他踢到南京去,此後一直沒能得到起復,唐泛和潘賓不是不想幫老師,而是他們官職還不夠高,說話還不夠分量,沒有那個能力。
不過丘濬桃李滿天下,在京城,雖然只有唐泛和潘賓兩個入室弟子,但他曾經擔任過成化十一年的會試主考,那一科後來及第的舉子,都要尊稱他一聲座師,彼此關係雖然比不上唐泛和潘賓親密,但同樣與丘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