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址,最近的一次是昨天,內務府造辦處的官員、雷廷昌和他帶來的將作好手,以及幾家大本廠的掌櫃。早就在那裡伺候差使。行過了禮,雷廷昌將奕誴、奕譞、楊三兒和立山先請到一旁臨時搭兼的工寮中,一面歇腳避風,一面聽他先講解地形。
“清漪園本來有八景。叫做載時堂、墨妙軒、龍雲樓、淡碧齋、水樂亭、知魚橋、尋詩徑、涵光洞。園子的規模,聽這八景的名兒就知道了。”
想一想果然,一堂、一軒、一樓、一齋、一亭,此外就是一座橋、一個洞,甚至於一條船,亦美其名為‘尋詩徑’,規模似乎還不如尋常富室的園林。
“這一層我倒想不明白了。”奕誴皺著眉說,“乾隆爺是最愛修園子的。放著這麼一片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倒不打主意?”
“沒有比五爺再jīng明的,這可問到節骨眼兒來了。”雷廷昌答道:“我也聽我家裡老人說過,一呢。有一圓明園,天天忙,顧不到別處了;二呢,是給老太后慶壽的寺廟,那些花花梢梢的景緻。安去不合適;三呢,這片地方處處可以用,要拿亭臺樓閣填滿了它,也真有點吃力。”
“噢!”奕譞聽他說到最後一句話。深為注意,“這是說地方太散漫了!現在要拿亭臺樓閣填滿了它。不一樣也吃力嗎?”
“是!”雷廷昌不慌不忙地答道:“不過那樣子吃力反不討好。這座山、這片湖是天然美景,佈置得好。不會覺得散漫。”
他展開圖來,指點著說:“清漪園一共三個部位……。”
這三個部位,第一是東宮門內的勤政殿和殿西、殿後的寢宮,文武大臣、左右侍從的值宿辦事之處;第二是大報恩殿延壽寺,以及矗立在萬壽山的九層大塔,位置在全園正中;第三是萬壽山後東面的一處窪下之地,三面山坡,圍著一泓碧水,在蒼松綠竹中,掩映著高低參差的金碧樓臺、遊廊小橋,別有情致。這就是清漪園附屬的一個小園:‘惠山園’。
照雷廷昌與那些將作名匠,細細研究的結果,認為重修此園,不能不利用原有的基址。勤政殿改名為仁壽殿,殿西建皇帝的寢宮,再後面是以皇后為首的後宮各位女主子的寢宮,在仁壽殿之後,皇后寢宮之東,要蓋一座大戲臺。因為皇帝萬壽,可在此地慶賀,循例賜群臣‘入座聽戲’,非有絕大規模的戲臺不可。
在全園正中,大報恩延壽寺的遺址,背山面湖蓋一座大殿,規制要崇於仁壽殿,作為皇帝的正殿。殿後就塔基修建一座佛閣,左右隨山勢高下,設定亭臺。至於後山的惠山園,不妨就原來的樣子,重建恢復。
聽到這裡,似乎話已告一段落。立山不免有些失望,因為照雷廷昌的規劃,大致如舊,了無新意,皇帝所叮囑的‘新奇有趣’,雖可在一樓一閣中想些花樣,而整個格局,仍不免散漫空曠,只怕引不起遊興。
見此光景,便先提一句:“他們有個想法,真還不錯!掉句袋,叫做‘匠心獨運’。五爺、七爺不妨看看。”
看是看一張圖。抖開一幅長卷,彷彿工筆彩繪的‘漢宮chūn曉圖’,奕誴兄弟入眼一亮,只為湖邊似乎綴著一條錦帶,直通兩頭的宮殿,合二為一,格局頓時不同了。
“老七你看看!沿湖修一條千步廊,這頭聯著皇的寢宮,那頭通到佛閣下的大殿。不相干的兩處地方,不就拴在一起了嗎?”
這條長廊的好處,在雷廷昌口中真是說不盡,綰合兩處宮殿,只是其中之一。頂關緊要的作用是,長廊本身就是一勝,雖然長有二百七十餘間之遙,但造得蜿蜒曲折,每隔數十步,佈置一座歇腳的亭子,或者通往臨湖的軒榭,將來玉輦所止,隨處閒眺,朝暉夕蔭中的山sè湖光,直撲襟袖,彷彿萬壽山、昆明湖就是自己庭園中的假山魚池了。
再從湖面北望,本來空巖宕地,只能遙觀山sè,有了這條長廊,便覺得翠欄紅亭隱約於碧樹之間,平添無數情致。如果遇到萬壽或其他的慶典,長廊懸起萬盞紗燈,璀璨五sè,疊珠累丸般自東而西,入夜遠望,更為奇觀。總而言之,有了這條長廊,園中的佈局,便通盤皆活。
這樣看來,眾人無不大感滿意,都相信皇帝對這一設計,也會高興。但有一處麻煩:照這樣的圖樣施行起來,只怕造價要大大的增加了。
奕誴是心中藏不住話的,明知道奕訢現在的身子尚未大好,還是冒雪登門,藉著拜年之名,把此事和他說了一遍,“若是一定要修的話,得要多少銀子?”
“還未有詳數,但總要在四百萬兩下。”
“超過那麼多?”奕訢一驚,當初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