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作為,越發覺得自己的思路是正確的。旁的不提,只是以他兵部shì郎的身份,外放巡撫,就是一方大吏——如今大清國勢富足,外官比較起京官來,名字上或者難聽一點,但實際落袋的好處,可是要多得多呢想了片刻,不得要訣,只好擱置一旁,張之dòng的摺子也留中了。
第61節中法(2)
第61節中法(2)
這樣的情勢,顯得相當棘手,岑毓英、張之dòng和劉銘傳都頗為焦急,因為岑毓英的意思,非常明白,要他到兩廣督師,是件能躲就躲的事。僵持的結果,必定貽誤時機,壞了大局,無論如何先要為他爭得坐穩雲貴總督的寶座這一點,以後才好商量。這層看法由劉銘傳和張之dòng透lù給恭王,他表示無可無不可——他這一陣的心境壞透了,自己身子也不好,長子載澂長了一身‘楊梅大瘡”已不能起chuáng。
因此,恭王雖還未及四十,卻是一副老境頹唐的樣子。經常請假,或者竟不入宮,有事多在府中辦,也懶得用心,公事能推則推,不能推亦無非草草塞責。這些情形,皇帝早有知聞,只為體諒他的處境,追念他十多年的功勞,格外優容,從未責備,但心裡當然是有所不滿的。
為了岑毓英的去處,是件大事,皇帝覺得一定先要問一問恭王,因而張之dòng的奏摺一直留中,直到恭王上朝的那一天,才提出來商議。“岑毓英回昆明,料理越南之事總不是常態,朕想,還是讓他到兩廣去,不過,瑞麟呢?”皇帝問說:“總得替他找個地方。”
“是”恭王答應一聲,卻無下文。
“你說呢?”皇帝催問著,“總不能憑空給他刷了下來啊”
“瑞麟身子硬朗。”恭王慢吞吞答道:“也不必給他找什麼清閒的地方,如今國家多事,那兒也不清閒。至於用在哪裡,全憑皇上聖斷。”
“話是不錯。”皇帝直截了當地答道:“辦法呢?你就說怎麼安置他好了。”
“臣的意思,先內召到京,再說。”
皇帝大感失望,這樣催bī,竟bī不出他一句痛快話,只好提出他自己的看法:“這跟下棋一樣,先要定下退守還是進取的宗旨,才好下子,岑毓英該到那裡先要打定是和是戰的主意。如今既有劉永福能用,唐炯、徐延旭也都說能打仗,翁曾源打回來的電報,也說不宜對法國讓步,再加上越南是心向著中國,這不都是能打的樣子嗎?”
“不能打”恭王大搖其頭,“請皇上別輕信外面的遊詞浮議說法國的軍隊勝不了劉永福,未免拿法國看得太輕,劉永福看得太重。至於徐延旭,剛到廣西,還不知道怎麼樣。唐炯是前湖北巡撫唐訓方的兒子,是個絝絝。臣聽人說,唐炯出鎮南關,還帶著廚子,這還不去說它,最荒唐的是,唐炯嫌越南的水不好,專派驛馬到昆明運泉水去喝。這種人,怎麼能打仗?”
“有這樣的事?”皇帝確實不知道,“不會是下面那些人的浮誇之詞吧?有些言過其實的話,也聽不得那許多。”
恭王碰了個軟釘子,不再作聲。文祥和許乃釗也是贊成岑毓英回任的,便即重申前請,不過他們看得出來,皇帝有不惜一戰之意,所以不敢主張議和,只這樣說道:“兩廣是重鎮,將來不管是戰是和,朝廷發號施令,對法jiāo涉,都少不得有皇上信重的大臣坐鎮才是。”
“既如此說,讓岑毓英先到廣州,接了總督大臣再說。”
“聖諭極是。”文祥急忙答道,“為今之計,一面嚴飭各省佈置防務,一面該趕快催岑毓英上任。如能化干戈為yù帛,自然最好。不然,軍務全盤排程,到底也還是要靠他這樣一個老成持重之人全盤料理才是。”
皇帝點點頭,轉臉看著恭王問道:“總理衙mén,你看要添人不要?”
提到這一點,恭王靈機一動,隨即答道:“如今對各國的jiāo涉甚多,倘能如慈諭,簡派一兩員得力的人到總理衙mén,自於jiāo涉有益。”
“你們倒看看,誰合適?”
“署理左副都御史張之dòng,就很合適。”
舉薦這個人,自皇帝到其餘的軍機大臣,無不覺得意外。因為主戰的論調,就數張之dòng的聲音最響,而總理衙mén辦各國jiāo涉,自然是秉持化干戈為yù帛的宗旨,與其人的素志,豈不相違?
“你說他合適嗎?”
“是”恭王一反近來吞吞吐吐的語氣,答奏得清朗有力:“張之dòng為人極其明白,對法越事宜,屢有陳奏,見得他在這方面很肯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