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3 / 4)

小說:清山變 作者:津鴻一瞥

頭進到暖閣,在拜墊上躬身跪倒行禮:“奴才叩見皇上。”

“老六又上摺子了,說天朝鐵路選址之事已經英人與總署衙門商談安妥,第一條鐵路就定在江寧與上海之間。軍機處是怎麼議的?”

“是。奴才以為,江寧與上海之間水路縱橫,原是不需要此等外來之物增進交通。而且,以上兩地之間多為民戶田產,若是一概損毀,不但百姓心懷怨懟,更會傷了皇上愛民之德。”

賽尚阿知道今天第一起一定是會問到這件事,所以早有準備,心下不免得意,“是而奴才以為,當另選界址為好。”

“季芝昌,江蘇是你的老家,你又是曾經做過上海道的,你怎麼說?”

軍機奏對的規矩是隻能由首輔奏答,旁的人,即使是像季芝昌這樣的軍機大臣,照例是不能說話的——除非的皇帝點名問到。

季芝昌猶豫了一下,肚中打著腹稿,斟酌著詞句說道:“臣也以為賽大人所言確是的論。上海江寧之間水路縱橫,舟船往來,帆影蔽日,可算是我天朝第一繁忙水路。本來是無需在這兩地之間另行修建鐵路工程的。”

“……只是,臣以為,皇上登基以來銳行新法,天下人無不歡欣鼓舞,鐵路一物,臣雖不明所以,卻也知道,實在是聖心所時刻記掛,是而,臣以為,是否應該在兩地之間修建鐵路,全憑皇上一言而決。”

一番話出口,眾人心中大罵季芝昌圓滑這樣八面見線的奏答虧他是怎麼想出來的?

皇帝輕笑了幾聲,“不論季芝昌的話對不對,都讓朕想到了一個事情。便是當年朕允准英夷入天朝首都,袁甲三給朕上了一道奏摺,說‘轂攆之下,各方夷人招搖而過,百姓駐足觀望,引夷人以為我天朝百姓少見多怪尚在其次,臣深恐夷人秉性反覆,意中有大不敬之處,屆時釀成巨禍,臣身為言官,不能料敵機先,罪在不赦。’”

“這份摺子朕留中了。不是為了效法前明,開一惡例。只是為了袁甲三見事不明,傳揚出去,不但更適以引發英人恥笑,更容易為朝臣誤解,以為朕心中對他的這番話大以為然,則日後這類的奏摺必然紛至沓來,朝堂之上為了小說就來英人進城之事鬧得沸反盈天,朕也實在是怕了。”

聽皇上訴苦,賽尚阿第一個碰了個響頭:“總是奴才等無任事之能,勞煩聖懷。”

“朕不是要和你們訴苦,只是想告訴你們,和英人合作,不論是前期向他們提出購買火炮等武備,還是今天我們議到的鐵路之物,皆是利國、便民之舉,所以,不論有任何的阻力或者干擾,你我君臣都要上下一心,將此事推行到底”

“至於在上海和江寧之間修建鐵路嘛,”皇帝沉吟了一下,無奈的笑著,“當初老六來熱河,朕和他說過,憑總署衙門想要說動當地百姓順應其事,怕還是有些難度,朕也曾經和他保證過,從軍機處派一員出去,到修建鐵路的省份,向百姓宣講朕的這番至意。朕想,既然鐵路要在江蘇省內修建,季芝昌,就讓你走一趟吧。你可願意?”

“是。臣自當竭誠以報,只恐臣能力所限,有負皇上重託。”

“只要你用心辦差,就說不上什麼有負不有負的。”皇帝說:“這一次你到江蘇,除了要將朝廷銳意改革的旨意向小民曉諭之外,更主要的就是要將百姓疾苦如實上奏,不論是田土喪失,還是賦額減少,又或者是鐵路修建沿途有百姓祖宗墳塋之處,都要一一和百姓做好交代。你記住,鐵路本是強國之術,若是為了這一節而使百姓心中大有怨言,朕不饒你”

季芝昌心中叫苦,江蘇一省民風淳厚,若是以朝廷旨意為名,大行掘墳掀墓之事,必然引起百姓強烈的反彈,聽皇上說,既要讓鐵路興建之事順利推行,又不能讓百姓對此事有所怨言,具體怎麼做,可真是要大費周章了,“皇上體念百姓疾苦,臣欽服之至,只是,田土一物尚在其次,只是所經之途若是有百姓墳塋,當持何策?請皇上示下。”

“這個啊,能夠繞行的便繞行,實在不能繞行的,和省內府道衙門,將百姓找來,認真研商,不要怕花錢,該花的錢,一定要花到,總要讓百姓心悅誠服才是。”

“是。臣明白了。”

“再有一件事,徐繼畲的案子啊,朕這幾天想了想,雖然徐繼畲在朕即位之初所刊行的著述之中大有荒唐之言,不過細細想來,他也是道聽途說,並非親身所見,其中舛誤之處,料想經過這幾年的懲戒,他也應該學會教訓。”

“朝廷律法之設,本是為了匡正糾邪。皇上為徐繼畲書中大出悖逆之言事,以重法相繩,原也是保全其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