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3 / 4)

小說:清山變 作者:津鴻一瞥

,在一大段帽子之下,直入正題:“……聖躬欠安,已逾數月。疊經太醫院,進方調理,尚未大安。外省講求岐黃,脈理精細者,諒不乏人,著該府尹督撫等,詳細延訪,如有真知其人醫理可靠者,無論官紳士民,即派員伴送來京,由內務大臣,率同太醫院堂官詳加察看,奏明請旨。其江蘇等省諮送乏人,即乘坐車馬,船隻來至行在,以期迅速。”

旨意一下,第一個做出響應的就是英國駐華公使文翰。讓通譯麥華陀到北京的總署衙門地上照會檔案,請求允許英國醫生為大清國皇帝陛下的身體做一番診治,也算是盡到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希望總署衙門能夠將這番意思轉奏皇帝陛下。

奕很是楞了一會兒:英國人要給皇上治病

第49節聖躬抱恙(3)

第49節聖躬抱恙(3)

博訪名醫的旨意傳下,奕心下惴惴,皇上上一次駁了自己的奏請,這一次卻準了,想來聖躬不豫,似乎很是嚴重呢否則,以皇上有些剛愎的性子,也很難會就一件事有這樣前後不一的表示。

正在相與諮嗟之際,聽見馬蹄得得,夾雜著輕快的輪聲,入耳便知是與後檔車不同的西洋‘廷斯美’馬車,當然是有洋人來了。

來的是英國領事館參贊,名叫哈士明的,隨同的還有通譯麥華陀,要見恭王或者任何一位總署官員。

總理衙門辦事的規制,凡是與洋人會談,必由章京作筆錄,章京以國別分股。英國股的章京,人數最多,一共十二個人,最能幹的是一個杭州人叫汪康餘,字叫漫塘。是道光朝有名的藏書家汪遠孫之子。他家先祖是徽州人,乾隆年間遷居杭州,經營鹽、典兩業而成首富。汪氏與海寧查氏一樣,亦商亦官,子弟風雅,性好藏書,四世聚積,名聲雖不及‘寧波天一閣’,但提起杭州‘汪氏振綺堂藏書’,士林中亦無不知名。

汪氏後輩中最有名的是汪遠孫,字小米,官不過內閣中書,而歸田的尚待督撫,無不禮重,振綺堂藏書亦至汪小米而極盛,所居之地在東城,就稱為‘小米巷’。

汪康餘幼承庭訓,讀書有成,入仕之後補上兵部主事,自幼家中藏書頗豐,汪康餘讀得多了,不似同年的翰林那般兩耳不聞外事,總署衙門新建,他主動請纓加入其間,擔任章京——到今天已經有兩年多了。他於外務很是熟稔,也是奕很得用的人才,總署衙門中赫赫有名的紅章京之一。

賓主四人,在一張大餐桌的兩面,相對坐定,略作寒暄,談入正題,麥華陀在京中多日,漢話說得越來越流利,一上來就表示自己今天陪同參贊閣下到總署衙門來,是為了探問皇帝的病情。

一聽這話,奕先吃一驚,知道遇到難題了向汪康餘使了個眼色,示意他亦用心想一想,倘或窮於應付時,須作支援。

等哈士明發過言,麥華陀照實譯告:“今天看到皇上有病的上諭,頗為詫異,亦很關心。上諭中說,‘聖躬欠安,已逾數月’,何以兩三個月中,未見談起?”

“多謝貴公使關心。”奕慢條斯理地答說:“聖躬違和已久,常有傳說,貴公使何以不知,其故安在?本王也未便懸揣。”

麥華陀跟參贊長長的說了一大篇,輔以手勢,似乎在解釋什麼?哈士明聽完,點點頭問道:“不知貴國皇帝生的是什麼病?”

這不便瞎說,亦不能用打聽確實了再來奉告之類的話搪塞,奕只好含含糊糊地答說:“皇上是積勞之故,精神不振,胃納不佳,夜眠不安。”

“這是一般病人都有的症象,到底是什麼病?”

對方這樣逼著問,頗使奕暗中惱怒,旁邊的汪康餘便疾書一個‘肺’字,將紙片移到他面前。“大約是肺病。”奕又問麥華陀,“貴國參贊閣下要打聽得這麼清楚,是為什麼?”

聽完通譯的說話,哈士明說:“肺部有病的人,容易傷心難過。皇帝生這種病,實在是很不幸的一件事。”他又說:“貴國皇帝的上諭中要求大家保薦醫師。敝國有幾位在華傳教的神甫,精通醫道,我想舉薦兩位,為皇帝診治,以敦兩國交誼。”

奕聽完譯語,吃驚不小,急急答說:“多謝貴國關愛,本王先代表敝國致謝。不過,薦醫一事,須請旨辦理。此時不能作任何切實的答覆,請原諒。”

哈士明對於他的回答,並無不滿的表示,只問:“那,什麼時候可以得到答覆?”

“大概要三五天。”奕說,“此事自須慎重,要問問御醫,也還要垂詢大臣。而且我國皇帝陛下不在京中,來往傳遞訊息,三五天是最快的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