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交代這件事的前後幾天裡,政務非常之多:太妃的壽誕之日快到了,皇帝對這位庶母純孝有加,各省進貢的禮物不絕於途,宮中也是要大肆操辦,一應的賞賜,蠲免也要在見面的時候和軍機處幾位大佬達成共識;英使進京之事也已經到了緊要關頭,這件事算是大清有史以來——同時也可以算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對外交往上的第一件大事,篳路藍縷,雜物繁多,讓年輕的皇帝大感吃不消。
在見面的時候把這件事和眾人說明,當時祈雋藻等人都沒有說什麼。只是應付差事的含糊以對,自陳下去之後和京中有司認真商討,再來君前回奏。
散值之後,祈雋藻琢磨了一會兒,越想越覺得在京中設立領事館一事殊不堪問!自本朝定鼎中原,於外朝從來就是持敬而遠之的態度。順、康年間朝中也有外臣,不過都是做一些欽天監之類冷曹閒役,國家正事,這些人是插不上手的。
當年京中也有一些來自外洋的傳教士,不過例如湯若望,南懷仁,白普,雷孝思等人更多的是擔任皇帝的參贊——康熙皇帝好學是很出名的,不但是國學、儒術,西洋各門學科皆能觸類旁通。不得不說,其中也很有這些以傳教士身份來到中國的外洋人的一份功勞在內。
不過在祈雋藻看來,教民一事實在是聖祖皇帝御宇一甲子中最大的不妥之處!順治十八年,世祖駕崩,湯若望以一言進於皇太后身前,可稱有先見之明(這一節知道一點歷史的讀者都清楚,不綴)。因此,聖祖對他亦異常尊信,修明曆法,提倡天算,天子躬親倡行。也就使得天主教能在中國大行其道。
不過,教民不事祖宗,只知供奉上帝的做法讓從士大夫到老百姓的天朝百姓無不痛恨。此等人如此‘忘本’,自然就是亂臣賊子,人人可得而誅之。
雍正即位,立刻禁止西洋各教在中華土播,到雍正三年,更加是下達了‘禁洋令’,把所有的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