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絆腳之石。其次,他們會用儒家仁德的觀去要求別人,希望用經學的條條框框構建一個理想的世界,仁義治國,天下大同。殊不知無數底層的百姓、兵卒渴求的只是一碗飽飯、一間草屋。
戰爭打響了,無數的漢家兒郎扛起刀槍義無返顧的奔赴前線,為了守護自己的老婆孩子,為了守護自己那一畝三分薄田與胡虜抗爭拼殺。血染戰袍、骨埋異鄉,無數將士不惜身死為的只是那一抹卑微的念想。他們或許不知道何為仁義大同,何為上國信主,他們也許不關心誰是天可汗,誰是國公侯爺,他們只想守護自己覺得珍貴的東西。
他們興許本是一名躬耕隴上的農夫,因為要保衛家園遂放下了鋤頭提起了長槍,顫顫巍巍的衝到前線與胡虜拼殺。他們只有一個卑微的乞求、念想,他們只希望可以儘快的打完戰爭好回家和家人團聚。難道就連這麼卑微的念想,朝廷都要碾的粉碎?難道衝到前線後,自家校尉卻要告訴他們,不能設伏、偷襲、要展現天朝上國應有的氣度?
水淹九曲城就是暴戾、偷襲吐蕃人就是不仁,難不成隴右將士將脖子伸過去,任由蠻子砍剁,這就是氣度寬宏,就長了大唐朝廷的臉面了?
難不成大夥像宋襄公他老人家一樣,等吐蕃人擺好陣列再發起總攻就是仁義大度?(注1)
生活中總有那麼一群人,喜歡用設定的道德準繩去要求別人,所圖的不過是那一張金貴無比的臉面。
這些人才十足是大唐的敗類和渣滓。
韋斌此刻的臉色已是通紅,雖然被一個少年如此擠兌,他的喉嚨口卻好似被一塊魚鯁堵著,發不出一聲反擊。這個少年,他的身上竟然有那麼多的刀疤。不是,不是高階將領只要動動手指頭就能功名入手的嗎?不是上陣殺敵就跟砍瓜切菜般容易的嗎?
一軍之將都會受到那麼多傷,那些底層的軍卒又會面對怎樣的危險?
突然之間,韋斌覺得自己幾十年來的人生認知變得混亂,一個個疑問相繼浮進腦海。''
或許自己,自己錯了?
不!自己絕對沒錯!上古先賢的教導怎麼會有錯?仁義禮治的道德準繩怎麼會有錯?從小到大,無論是府宅中的西席先生,還是國子監的太學博士,沒有一個不把仁德掛在嘴上。
上善伐謀、仁者無敵,這些,這些不都是先賢們宣揚的嗎?
要怪,只能怪他們出身低賤,對,怪他們自己出身低賤。怨不得旁人,怨不得旁人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鬥爭,韋斌清了清嗓子道:“哼,李都尉還真是會說笑。正所謂,術業有專攻,你叫我一個文官上前線,不是娛人娛己嗎?”
此話一出,一直按捺著心中怒火的楊釗立時爆發:“我說韋大人,你這說的還算人話嗎?你沒看到李都尉身上的傷疤嗎,還他孃的在這裡講仁義道德的狗屁道理。你不是仁者無敵嗎?你不用一兵一卒,去叫吐蕃蠻子把石堡城交出來啊?若是做不到,最好閉上你那張臭嘴。”
楊釗本就是市井出身,養就了一副火爆脾氣。雖然入朝以後,在幾位族兄、族妹的勸說下已多加收斂,但到底本性難移。他雖然沒讀過許多書,卻是最看重情義。見到李括身上的數處刀傷,他辛酸之下卻是打心眼裡佩服起這個小郎君。本想著韋斌會順坡下驢,在小郎君面前服個軟,告個罪。誰知到他真是書讀到狗肚子裡了,竟然連大是大非都分不清。
這些世家公卿,真是爛到骨子裡的蛆!
韋斌的臉色漲成了豬肝色,渾身打著顫指著楊國忠。想他名門韋氏之後,雖不是嫡出,卻也是經受過良好教育的上層人物,他楊釗一個市井混混竟然也敢在大殿上口出狂言,對他,對他出言不遜。
真是,真是
李括眉頭一皺,對楊釗低語道:“楊大人,御前請慎言。”
楊釗也是一時氣的落了糊塗,聽了李括的提醒,這才意識到這是在含元大殿、是在封賞有功將士。
冷哼一聲,楊釗拂袖歸列,將韋斌晾在當場。
御案後,李隆基也有些哭笑不得,想堂堂含元殿大朝最後竟落得如草市般嘈雜無序。一個御史中丞、一個秘書少監竟如同鄉野村婦般在大殿上爭論扯罵,成何體統,成何體統!
“陛下,以老臣愚見,對李都尉之封賞並不不妥。”正當李隆基頭疼之時,一直默不作聲的大唐右相李林甫突然開口,朗聲啟奏。
“哦,右相有何高見啊?”李隆基心中頗為驚訝,韋斌、鄭筠不正是他的人嗎,為何他這會又會站出來替李括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