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俞心裡一喜,青城山一系的事情,終於塵埃落定了!
109章 塵埃落定
第110章 山寨內事(一)
太平寨前兩年遭到官軍圍剿,損失慘重,原來的老寨子基本上都化為了灰燼,偶爾存留下來的也大多殘破不堪。梁俞入主之後,原本仿照老寨子的原型修建了一個小寨子,只是山寨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上山投奔,加上逃難而來的窮苦百姓越來越多,原來的寨子只是一年半的光景,便有些人滿為患。
梁俞思索一番之後,便令人招納工匠,著手建築了一坐新城。和原來寨子在山上不同,新城蓋在山下,山上的老寨子徹底變成了一個大兵營,每日幾千軍士在其中操演,喊殺聲震天,頗為熱鬧。
著手修建新城之時,本還有許多人反對。擔心新城建在山下,萬一官軍圍剿之時,來不上山躲避,憑藉山勢固守,只怕抵擋不住。
劉文秀也對此很是反對,老寨子雖是梁俞來了之後才修建,但畢竟和未毀之前的山寨一模一樣,老寨子在,就像是山寨老人的一根精神紐帶,許多即使支援梁俞勝過於他的人,整日在老寨子裡面住著,終究有一天會記得起和他劉文秀十幾年風雨度過的情分,若是他有難,說不得也有人能拉他一把。
只是劉文秀能想到的,梁俞也早已想到,本來他也想把新城建築到山上,這樣防守起來十分方便。
只是當初紅娘子的一句話給他提了醒。
太平寨山上本無水源,最近的水源在北面半山腰靠近山腳的地方,官軍攻山,無需直接功上山頂,只需要佔住水源,太平寨上面的人便插翅難飛。
梁俞深以為然,隨即好好回憶了這幾年的太明的態勢。有些放下心來。
太明這幾年可謂是風雨瓢潑,艱難度日。
崇禎二年,陝西鳳翔府爆發農民起義,附從者七千餘人,這次起義如同在荒原上扔下了一把火炬,徹底點燃了大明末世的序幕。同年九月,福建等地也爆發了起義,各地官軍抵擋不住,紛紛潰散。
崇禎三年,河南開封等地大量起義爆發,京畿重地受到威脅,明軍不得不抽調邊關軍馬回防,此舉使得原本就漏洞百出的邊關防線更加的單薄,後金兵馬幾次入關掠奪人口牛馬,明軍數戰數敗,兵無戰心。
崇禎四年七月間,也就是兩個月前,王自用與老回回,掃地王,射塌天,高迎祥,張獻忠等,共三十六營,二十萬人馬匯聚于山西,在這次義軍大會上,高迎祥和張獻忠兩日合流,而李自成,首次出現在拉大明末年這個亂世舞臺上,成了高迎祥麾下的一員猛將,人稱“闖將”!
後金兵馬今年更是連續叩關,東北戰火紛飛,西北江山糜爛,大明此時正是內憂外患之時,外有後金十幾萬兵馬虎視眈眈,內有幾十萬叛軍將各地攪得雞犬不寧。
對於梁俞他們這種兵馬不過萬餘人左右,輕易不主動招惹官軍的中小等規模的義軍,崇禎和大臣們商議之後,定下了剿撫並用,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策略,先以招撫為首要策略,能招撫的儘量招撫,不能招撫的也要使之安穩下來,只有那種鐵了心的和他們朱家王朝過不去的,方才剿滅,而且輕易不調動西北東北和驚世三地的邊軍,只是儘量徵調當地的廂軍。
故此,梁俞得出判斷,即便自己滅掉了周邊幾千官軍,然則有朱由魯在朝堂上為自己說話,相比自己的太平寨,還能屬於可以招撫的那一類。所以,太平寨近幾年,並沒有多少戰事的紛擾,可以全心發展,全力備戰,儲備糧食,靜待幾年之後的大旱,以及隨之而來的清明大戰。
再者,之前梁俞數次想要藉機拿下劉文秀的二頭領一職,但每到最後關頭,原太平寨老人之中,總是有人站出來力保劉文秀,而且每次都不是相同之人。
梁俞苦思一番不得其解,最後聽聞,太平寨的老人,但凡是從前兩年那場苦戰之中活下來之人,每夜都會在山上老樹下面聚會喝酒,擺龍門陣,劉文秀更是每夜必去,方才恍然大悟,下定了建築新城的決心。
梁俞理由充足,決心十分堅定,山寨裡一些老人雖然念及和劉文秀的情分,但是梁俞上山以來,太平寨的蒸蒸日上,快不發展,他們都是看在眼裡的,從前幾年巴蜀三寨的末尾,現在已經是穩居榜首,控制範圍輻射方圓百里,對於梁俞的手段能力,卻也是實打實的佩服。
劉文秀反對了一段時間,見無人支援,自己便灰溜溜的找了個藉口下臺,對此事閉口不提。
新城命名為忠義城,分為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也被稱之為忠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