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日本接下來只有兩條途徑:要麼透過南洋航線輸入物資,那就要從大明控制範圍內透過;要麼是透過日本海從蘇聯進口,而這就要考驗蘇聯的西伯利亞大鐵路的運力,以及蘇聯對日本這個盟友的忠實程度了。當然,日本也可以向東跨過太平洋、向拉美購買物資。或者先橫跨太平洋、再橫跨大西洋,從歐洲,也就是蘇聯西端購買物資。那樣的話,日本固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每運一船貨都要環遊地球),而大明面對優勢的日本海軍,除了在太平洋上大搞潛艇破交戰之外,貌似也沒什麼辦法。而潛艇破交,效率又是很低的。這可能也就是日本敢動戰爭的憑仗之一吧。
接下來最關鍵的,就是如何擺平明蘇戰場和明日戰場的關係。也就是東線和西線誰為主,誰為次。或者說誰先誰後。
這是戰略層面的決定,也是御前會議的重要議題。目前大明已經在西部和蘇軍僵持著,雙方的補給線都拉得很長,在甘肅西部到北疆東部之間拉鋸。現在日本有在東北亞進攻,那麼大明就陷入了兩線作戰。按說大明是大國,縱深很大,戰爭潛力也很充足,能承受兩線作戰,至少不會像德國那麼要命。但兩線作戰畢竟是兩線作戰,誰都知道這是戰爭大忌。兩個敵人在同一方向進攻,那就是一加一等於二而已。而兩個敵人從不同方向進攻,那就是一加一等於三,甚至等於四、等於五。
經過一番討論,內閣和軍方都充分表了意見,也基本形成了一致:先東後西。
軍政高層一致認為,蘇聯為大國,國力軍力都比日本強得多,難以勝。而且雙方交戰的區域,都位於兩國的“尾巴”上,都屬於次要地區、非核心區。而且距離雙方的工業、經濟中心都非常遙遠,補給不便。因此這場戰爭估計是一場持久的膠著戰,而且烈度不大,短期內誰也不能把誰怎麼著。因此,可以先緩一緩。
而日本為小國,國力軍力都比蘇聯弱得多,也比大明弱得多,幾乎談不上什麼戰爭潛力。而且日本是島國,本土資源匱乏,一切都依賴進口。大明可以動外交和軍事雙重攻勢,圍堵日本。外交上儘量讓更多的國家不和日本做生意,軍事上打擊日本的海上交通線。短期之內打出一個結果來,還是相對現實的。
所謂的“打出一個結果來”,並不是說能把日本打投降,而是把日本打下海,從東北亞大陸上趕出去,甚至能讓日本求和,退出戰爭。這樣,大明就可以掉過頭來,全力對付蘇聯了。
而且日本雖然比蘇聯弱得多,但卻比蘇聯危險得多。日本就在大明的枕頭邊,揮刀就能砍到大明的腦袋。大明東部的一系列政治經濟中心,可以說都在日本的攻擊範圍之內。很多沿海港口都在日本軍艦的炮口下,甚至連南京都在日本艦載機的攻擊範圍之內。還有,現在日軍正在全力進攻奉天,弄不好還會打進關內,威脅平津地區。還有,日本有著比大明還強大的海軍。大明可以威脅日本的海上交通線,日本何嘗不能威脅大明的海上交通線。因此,日本必須儘快除掉。
……
“明日之戰目前雖然在陸地上,”外交大臣說道,“但最後的取勝之道還在海上。我說的取勝之道,是指起碼把日本逼求和,讓它把我們先前分給它的土地吐出來,然後退出戰爭。也就是說主要還是靠封鎖。而我們的海軍比日本弱小,不可能把日本列島團團圍住。我們最多把日本的西側堵住,而日本從東側走,我們的海軍就沒有辦法。這時候就要拼國際交往,靠國際上的朋友幫忙。兩個國家打仗,某種程度上就像兩個人打架一樣,除了看誰的拳頭硬,還要看誰的人緣好,交際廣。
“而這一點上我們顯然比日本有利得多。美國自不必說,我們宣戰後,日本就不能再從那裡買東西了。我們另一個主要外交物件,就是英國。大家都知道,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勢力範圍遍佈全球。只要英國和我們站在一起,對日本實行禁運,那麼不只是英國本國,地球上所有的英國殖民地和英聯邦成員,像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印度、南非、埃及、緬甸、馬來亞……都會向日本關上貿易大門。
“而且,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努力,爭取讓英國拒絕日本船隻和軍艦在英國領地靠港、補給。這會對日本的海上運輸造成極大的壓力。而我們的遠洋襲擊艦則可以在遍佈全球的友邦港口內維修、補充給養。這樣,縱使我們的海軍總體力量處於劣勢,但可以揮出最大的效率。而日本正好相反。海外基地很重要的,決定了你能不能在遠離本土的地方得到補給和維修。可以說多一個海外基地比多幾艘戰列艦還有用。呵呵,這個……範大人和熊大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