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鏽鋼做的刀剪、質量過硬的五金工具、手電筒和電池、各種西藥、咖啡、茶葉、伏特加、中國白酒、罐頭,以及大塊大塊的巧克力、乳酪和糖果。這些做工精良的輕工業品,不但當地人都沒見過,甚至連莫斯科的平民百姓都沒見過。
蘇聯的布林什維克政府給這些村民的印象,就是隻會搶東西。而這些外來軍隊一到來,不但不搶東西,還送了那麼多東西,還都是祖祖輩輩都沒見過的好東西……當地人的淳樸友好,再加上實用的禮物,著實讓明軍少費了不少周折。在當地嚮導的帶領下,明軍的輕裝甲部隊順利繞過了一個又一個冰湖,進入到了內陸。
庫頁島北部的陸地還算平坦,除卻一些小山之外,大部分都是平原。明軍先不向南推進,而是先紮下腳步來,向北推進。明軍登陸的地方就在島的北方,距離最南端有七百多公里,但是距離最北端只有二百多公里。明軍打算穩打穩紮,先完全控制北端,做到身後無憂,再向南進發。
兩天的時間內,到了12月29日,明軍就推進到了庫頁島的最北端——伊麗莎白角。再往北,就是冰冷的鄂霍茨克海了。12月30日,明軍向南推進,進入庫頁島中部的山嶺丘陵地區。
這裡全是白雪皚皚的森林。路很難走,但好在一直沒遇到蘇軍。中間經過了幾個山中村子,問當地人,他們要麼是從沒見過蘇軍,要麼也只是很久之前見過。這些與世隔絕的村子,很多人甚至都是頭一次見到軍隊。他們本來就對明軍沒什麼敵意,再收到那麼多精美的禮物,更是對明軍歡迎備至,每個村子都熱心地派出嚮導,帶領明軍部隊翻山越嶺,從最好走的道路往南走。
……
就在這東北亞海上和陸地的硝煙中,1938年來臨了。明軍在庫頁島中部的林海雪原中行軍了半個月後,第一次遭遇了蘇軍部隊。
這是一小股蘇軍偵察部隊,兵力大概只有一個排,幾十人。他們穿著白色的偽裝服,揹著步槍,正在密林裡艱難地跨著深雪,和明軍面對面地走來。而明軍的一個偵察連正和他們撞上,兩下交火。蘇軍一個排只有一挺輕機槍,其餘全是步槍,而明軍的通用機槍是列裝到班一級的。每個班都有一挺啄木鳥機槍。除了這十來挺通用機槍,明軍近半計程車兵都配有衝鋒槍。在這交火距離很近的密林環境中,明軍火力優勢完全壓過了蘇軍。
短暫的戰鬥後,一大半的蘇軍偵察兵被擊斃。剩下的被抓獲。
對這些俘虜的審問中,明軍得知,庫頁島的蘇軍果然和明軍猜想的一樣,完全放棄了北部和中部的防守,而是集中力量據守在南端。他們的主要防線,就在庫頁島中段和南段之間的“蜂腰部”。
庫頁島是南北走向的一個狹長島嶼,南北最長九百多公里,東西最寬的地方有一百五十多公里。而在靠近南端的這個“蜂腰部”,島子只有25公里寬,兩側全是冰冷的大海。明軍要想進入庫頁島南部,就必須突破這25公里寬的正面。
這麼窄的防線,顯然非常有利於蘇軍防守,這裡距離庫頁島蘇軍的老巢南薩哈林斯克,只有120公里,無論是集中兵力、還是保障後勤,蘇軍都能做得到。
' '
第161集 庫頁島的政治意義
在正統的時空中,這時候的庫頁島是日蘇南北一人一半的。()北半島是蘇聯領地,南半島是日本領地。但是在這個時空,這個大島則完全是蘇聯的領土。
明軍和蘇軍在庫頁島南部的蜂腰處狹路相逢。明軍三個師,蘇軍只有一個師,如此懸殊的兵力,如此懸殊的火力,蘇軍也只能選擇把防守陣地設在這裡。畢竟這裡寬度只有25公里,兩側有大海作依託。東邊是一望無際的鄂霍茨克海,西邊是海峽最寬處,有將近一百五十公里,沒有冰封。明軍不可能依靠衝鋒舟之類的跨海登陸,必須用大型船隻。但是制海權在日本海軍手裡。
但是對於一個師來說,防守25公里寬的正面也太吃力了。明軍不但擁有優勢的地面火力,還在海峽對岸、以及庫頁島的北部平原地帶、還有蜂腰部北面的捷爾佩尼耶灣沿岸的廣大平原地帶,修築了幾個前線機場。
但是明軍按照慣性思維、急急忙忙修築了幾個前線機場後才發現,似乎用不上。現在是冬天,而且地處高緯度寒冷的海洋氣候中。庫頁島的山林間總是瀰漫著陰冷的濃霧,天空也總是陰沉沉的,要麼是安安靜靜地飄灑鵝毛大雪,要麼是歇斯底里的暴風雪。這種條件下,飛機別說作戰,連起飛都困難。
這種能見度不高的天氣,對於地面進攻應該說是有利的——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