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霸諸侯,可有何高見策略?此時你我尚未為君臣,不必拘束,暢所欲言吧。”
蘇秦頓了頓,說道:“自古以來,王霸無非兩途:其一,弔民伐罪,取天子而代之,湯文、周武是也;其二,聯結諸侯,攘外安內,成天下盟主,齊桓、晉文是也;然則,如今戰國大爭之世,天子名存實亡,弔民伐罪已成無謂之舉。”
“戰國比肩而立,稱雄自治一方,盟主稱霸也已是春秋大夢,惟其如此,以上兩途均無法實現王霸之業,須得開創第三途徑,此為如今王霸大業之新途,如何開創這條新路?方為真正的奇策異謀。”
“好,好一個奇策異謀!正和寡人之意,尋常辦法,都無法迅速打破僵局,必須要變法圖強,必須要異軍突起,大燕國遠在偏僻東北,老舊無力,國力衰弱,文化墨守,毫無新奇之處,魏國、秦國、趙國、楚國、齊國能稱霸,唯獨我燕國,難以稱霸,寡人要做的,就是新謀一條策略,能把中原諸侯全部駕馭!”
蘇秦聞言一驚,原本以為燕國新軍有志向,也不過是復國而已,守在偏僻一隅,現在聽儲君隨口一說,竟然有如此鴻鵠大志!
但轉念一想,儲君年紀尚輕,或許一時衝動而已,古往今來,多少新上任君王不是胸有大志,但往往脫離現實,就像秦武王,一味地勇武,不顧現實,反而招惹秦國大禍。
蘇秦試探問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完成稱霸大業,必須從強己開始,提升國力,不知儲君對目前燕國狀況,哪裡最為擔憂?”
辰凌見蘇秦並未直接回答,而是避之求問,心中一閃,已知原由,嚴謹道:“從國內來看,連逢戰亂,以致誤了農耕,國庫空虛,賦稅不足,眼看寒冬來臨,直到明春,恐怕會出現大面積的糧荒,弄不好會餓死數十萬計的平民,這些都是燕國的希望和基礎,寡人最為擔憂,萬幸的是,中原諸侯戰火正烈,五國聯軍與秦軍對拼在函谷關,我燕國偏居東北一隅,只要趁機趕走齊軍,平定了國內,暫時尚無萬憂;這是上天給我們恢復元氣,壯大國力地好機會,只是如何著手,還需從長計議,不知相國何以教我?”
蘇秦略一思忖,聽儲君先關心平民,這是實際客觀問題,由此可見,君王可是比較務實派的,心中一安,說道:“儲君,擔憂的是民生,糧食可從趙國、中山國、魏國排程,應對一時,這個並不難,只是欲壯大燕國,便涉及內政、外交、軍事諸多方面,以臣之見,最重要的,便是內政,稱霸天下,非一朝一夕之功,欲壯大自身,如今急需地,一是財、二是人,兩者不可或缺。”
“臣曾在三年前查點了燕國戶籍在冊人數,約有四十餘萬戶,加上不在戶籍的奴隸、行商、鄉間野人,我燕國人口在三百萬左右,經過這次戰亂,人口驟減,光是耕守我燕國之地已嫌不足,更不要說南望中原,稱霸天下了。”
第0213章知遇之恩
蘇秦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蘇秦以為,我燕國當休養生息,鼓勵生育,增加人口,屯積錢糧,積蓄財力,僅此,至少十年的功夫才能見效,不過……方今天下大亂,群雄割據混戰,百姓常年流離失所,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個大好機會,只要我燕國迅速能穩定,然後在東北之地,不參與中原爭鬥,減賦養民,沒有戰亂之苦,僅這一條,對這些到處逃難的百姓來說,就極具吸引力。
只要儲君大開方便之門,比如開墾荒山僻野者,國家暫貸錢糧,廢除井田舊制,重新分封土地歸百姓持有,三年之內免賦,列國聞訊,扶老攜幼赴我燕國者趨之若鶩,那時人口多了,都以成為燕國人為榮,何愁大業不成?”
辰凌一邊聽著,一邊思索,不住點頭,這個蘇秦,果然是個人才,看事情目光獨具視野,能根據時弊,切入要害,不是泛泛空談,每一項都針對客觀國力和民情,這樣的實用人,才是真正而定乾坤大才。
“齊國如今霸佔了燕國全境,如何破敵,蘇先生可有良策?”辰凌試探問道。
蘇秦皺了眉,凝思說道:“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出兵硬戰那是末端,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大規模用兵,因為牽扯了國力、軍事、財政、人力、將帥等等,消耗太大,蘇某在想,可透過外交,讓齊國自動退兵!”
“齊國自動退兵?這不可能吧,他們只要再進一步,攻克黑山大營,就能滅掉燕國的王族,那時候把燕國吞併,納入齊國版圖,等於擴張了一倍的面積,齊王怎會同意退兵?”儲君驚訝道。
蘇秦道:“按照常理,齊國不會主動乘勝而退,但是,天下國事,皆為利往,只要有利於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