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兩國,燕與韓可以忽略。
雖然他曾統兵在河東之地,沒少屠殺魏人,擊敗魏軍,奪取魏國城池,但是那是國戰,各為其主,如果他手軟,戰死的就是他,沒有功績,再去它國,根本不會受重用,這就是戰國生存法則。
魏國地處中原核心位置,改革較為徹底,雖然內爭外鬥不斷,魏王又不是明主,但整體實力不錯,言論自由,這也是許多半百謀臣和名士,最後回魏徙居的原因。
齊國看似繁盛,實則沒有經過大型變法,法令難通,都是老舊貴族掌權,控制著齊國的經濟、民生的命脈,越發展越受到制約,最後危及生死存亡。
楚國地處南蠻,他雖然是楚國下蔡人,但對楚國沒有什麼感情,而且楚國的元老貴族,腐化嚴重,制約著楚國的強大,看似疆域遼闊,其實真正管轄、能納稅上來的直屬地沒有那麼大,一半都不到,難有大作為。
趙國正推行胡服騎射,趙王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王,按理說,去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戰國剛變法,最後變法能像秦一樣徹底,能否堅持下去,數代傳承,就不好說了,而且趙國人才鼎盛,不缺乏策士,他去了,趙國也不會多重視。
唯獨魏國,聽說公孫衍和張儀都臥病了,正好缺少策士,總領國政,以甘茂的才能,即便不如公孫衍和張儀,但是也是一代名士,機會還是有的。
正好這時,宣太后打算把武王后,曾經的魏國公主送回魏國,除了護送遺孀的使命,另外向魏王追問何時讓魏軍從函谷關裡撤離之事,當時七雄會盟在魏商定,函谷關要三年後歸還秦國,前提是秦國不能異動,出兵搶奪,但魏軍要從函谷關內,撤回函谷關鎮守,不得在潼關外河西秦川土地上傷害秦地百姓。
但是鎮守河西的魏軍們,多年來遭受秦國虎狼之師的壓迫屠殺,他們的親人和戰友,死於秦國甲士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