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大約五千年前,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的華山與夏水之間分佈著許多部落,比較重要的有後來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等。炎、黃兩部落融合成的“華夏民族”,即為炎黃子孫。
燕王以‘華夏’立國名,可見其雄心壯志,氣吞山河的霸氣,統一九州之心,更加堅定,使得人心振奮,眾志成城,對燕王佩服無比!
除樂毅、劇辛、范雎等少數重臣外,大部分官員還不知要更改華夏為國號,所以在朝廷上,激動萬分,甚至一些燕國傳承數百年的老族名士賢者,控制不住,滿臉淚流。
幾乎所有的人,都贊同此國號,大氣磅礴,承載國運,受天庇佑,而且還能減少六國遺民的抵抗和排斥,如果以‘燕’為國名,就會遭到秦楚魏韓趙齊六大諸侯國百姓的強烈排斥,感覺自己成為亡國奴,被燕國駕馭和欺辱!
但是燕改為華夏,六國的百姓就會在心理上給自己一個解釋和說辭,自己是諸侯子民,更是華夏子孫,組合在一起,沒有那麼多的高低之分,抵抗之心就淡許多。
哪怕明知有些自欺欺人,但是百姓最關心的永遠是溫飽和生活,氣節這東西,屬於士子和讀書人、習武人常掛在嘴邊,百姓是隨波逐流的,只有不壓榨太狠,民不聊生,否則都樂圖安逸、得過且過。
讓許多人都認為,燕改華夏,是為了取周而立,並非要消滅他們諸侯子民,淪為奴隸,以後各地百姓也成為華夏族人了。
接下來,樂毅捧著政事堂起草的變法議案,以及新的官品制度,任命名單等,呈遞給君上,其實這些檔案,提前辰凌已經閱讀,並給出自己的意見,重新更改過,現在在朝堂上只是走一個過程,蓋上玉璽王印,賦予其合法性。
華夏王朝的變革新政文書,將從今日開始推行,對於燕國,乃至全天下都是一件大事件。
官制分為三省六部,把朝廷部門運轉更加詳細化、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丞相權力,加強王權,但是又建立了軍機處、內閣等,不讓皇帝專斷獨行,要聽從一下內閣的建議。
這是辰凌擔心以後的子孫做了皇帝后,權力高度集中,一旦昏庸,或者被內侍太監、後宮貴妃掌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