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寒之地,遷徙過來一些居住,加快同化與民族融合。
至於長江以南的湖廣地帶,還有蜀南之地,少數民族太多,當地土語千奇百怪,文化風俗相對落後,是真正的南夷部落,很多部落還過著半原始的生活,也有小邦,但蠻人之風化依舊,短期內,不容易去攻佔和同化,否則將如泥潭一般,讓數十萬燕軍深陷其中,需要以後慢慢去降服。
“這樣吧,我留下一支萬人隊的水師,就在鄱陽湖和長江渡口一帶封鎖水系,阻擋楚軍通行和反撲,留守的任務,就交給陸將軍了,在下還有趕回下游,組織那裡的陸戰隊,攻擊東面沿海的一些城邑,好與太尉的大軍南北匯合,橫掃楚地!”
陸丁山同意下來,負責鎮守此地,等待後方大軍開赴過來接收。
當前的任務,封鎖江面和陸上的通道,挖壕溝,築營盤和隘口,切斷東邊楚人與西面的溝通,徹底將楚國一分為二。
就這樣,荊燕帶著一多半的人馬,離開了伏擊地,回到了長江下游,在那裡,指揮剩餘幾萬海軍陸戰隊,攻擊伏擊了十幾座城邑,由於每個城邑只有一千多當地守軍,還不是正規的軍人,只是當地服兵役的壯丁和更夫,根本抵擋不住燕軍精銳的炮火和利器。
長江下游沿途兩岸的松陽、桐城、鳩茲、延陵、廣陵、邗城等相繼被攻陷,只有了不足三個月的時間,兵力損失也不大,要不是因為數萬人手太少,不足以鋪開戰線,荊燕還真想一口氣把吳國、越國舊地的一些城邑也拿下。
這三個月內,劇辛率領的三十多萬大軍,度過了淮水,擊潰了留守在淮南一帶和壽春駐守十萬楚國新軍,隨後一鼓作氣,以壽春為核心,向四周輻射開。
東部鍾離、淮城、善道、棠城、鹽城等,一直掃到了東海案邊,向南六城、舒城等,直到長江,向西有蘿城、黃城等,抵達大別山,縱橫上千裡的沃土,就這樣被劇辛大軍佔據了。
當然,這片疆域,跟楚國名義上的版圖比起來,也只是四分之一,但卻是楚國最肥沃的土地,也是與中原接壤的平原地帶,這樣一來,長江以北,大別山、韓國以東,北抵達盛京和長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