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3 / 4)

小說:天烽 作者:低訴

中下層普及,而產量的限制,無法滿足當時社會的需求。

價格高且供不應求,這是絕佳的的商機!高勇立即開動腦筋,思索著自己那個時代的紙是如何製造的,雖然無法達到現代紙張那樣的平滑度、厚度和亮白度,但是其質量應該會好過現在的蔡侯紙。

按照這個思路,高勇根據記憶大體上寫出了紙張的原料、製作工藝、輔助材料、生產裝置等主要部分,特別是在提高亮白度和平滑度上,因為很好的平滑度和亮度是進行印刷的先決條件。

為此畫了上百幅圖,之後用荀留下來的錢財買了座靠近河邊小作坊。在這個作坊裡,高勇閉門苦研,從原材料的漂白、柔滑技術到生產裝置的設計和改進,每道工序都要經過許多次反覆試驗∠竟高勇沒有參觀過造紙廠,他所知道的一切有關於造紙的知識都是來自書本,而現在只能夠憑藉自己的能力想辦法將這些雜亂無章的事物組合起來。

然而事情的發展並不像想象中的那樣簡單,在起初的試製中出現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原材料無法很好的柔滑、漂白劑不起作用、紙張無法成型等等。這些著實讓高勇費了一番頭腦,不過被一一迎刃而解。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過數百次的失敗之後,終於在光和五年五月,結合了當時的物質與兩千年後的技術,這個時代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白紙誕生了!

以硫黃為主體的漂白劑令紙張更白,蒸煮攪拌與打磨令植物纖維更細密緊湊,增強了柔韌性,不像蔡侯紙那樣容易撕裂,壓網烘乾技術保證了紙張的厚薄均一,這種方法完全是古代版本的現代造紙工藝。

新型紙的光滑度、亮白度以及厚度都要遠遠好於當時的蔡侯紙,已經可以滿足印刷的基本要求。雖然紙張仍舊比較厚硬,畢竟是以樹皮、草、麥稈等為原料生產的,不過裝訂成書沒有問題。當然了,對於用了十幾年現代紙的高勇來說這樣的紙還差得遠。

當這種紙第一次出現在陽樂的時候,人們不敢置信地看著這種奇特的紙,它的白、它的韌、它的平滑,放在陽光下幾乎看不出明顯的纖維脈絡。高勇將紙按照長4寬3的比例切割,更是開創了紙張規格統一的先河,人們驚訝之餘,第一批百十張紙立刻被搶購一空!

許多精明的商人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潤,紛紛上門求購,更為這種紙大做免費廣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種白紙的名聲傳遍幽州。根據他們的習慣,一般以發明人命名紙張,故此這種紙被叫做“高氏紙”,簡稱為“高紙”。(P:稿紙是不是從這裡來的?)

高紙的巨大成功,令高勇的身份地位迅速攀升,一夜之間成為陽樂乃至幽州街談巷議的人物,財富亦瘋狂積聚起來∧州大族涿縣的劉家、漁陽的公孫家、襄平的鮮于家紛紛派人前來花高價訂購。

高勇審時度勢,迅速擴大生產規模,並且適當的降低了紙價,由每張80錢降為70錢(注:東漢末年未發生動亂之前,粱米(優良小米)=石/400錢,黍米(黃米)=石/300錢,大麥=石/220錢,粟米(小米)=石/220錢,谷=石/220錢,豆豉=石/500錢),並且多買還有優惠,這樣的價格僅比當時的蔡侯紙稍貴,在價格相差不大的條件下,試問誰不想要用更好的東西?

於是各地商家蜂擁而來。甚至遠在青州的商人也為了這種紙來到了在他們眼中視為苦寒之地的幽州!

紙張量產後,高勇開始著手考慮書的問題,畢竟當時的書仍以手抄為主,價格自然而然要昂貴許多,這也是許多普通百姓沒有能力接觸書的一個主要原因。這種情形直到活字印刷的誕生才得以緩解。

而現在,高勇決定將這個技術提前,準備先研究出活字印縮,進而是原始印刷機,那樣一來,僅靠印縮就能夠創造巨大的財富,同時還能夠使廣大的普通百姓接觸書籍開啟民智!

高勇決定好後,立即搜尋活字印刷的相關知識,“幸好當初高中時學習活字印縮多看了幾眼,只要畫出圖紙再仿造製作應該不難。”

然而,想得容易做起來難。這時的長度計量工具是寸、尺,高勇極其的不適應,每次都要進行單位換算≮是,高勇索性按照米與尺的換算,製造了當時第一把米尺,並且將刻度精確到了毫米(後來這把尺作為帝國的長度標準被首藏於帝國博物館)⌒了長度單位,高勇開始研究活字印縮,經過數次試驗以及關於歷史上活字印縮的記憶,最後決定採用泥字與油墨作為基準。就這樣中國古代的活字印縮誕生了刊印的第一本書則是古代經典《戰國策》。以後又陸續刊印發行了《左傳》、《詩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