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潘氏嫁得如意郎君,也是歡喜無比,以後夫唱婦隨,曲意侍候。如今,這夫妻二人真可謂蜜裡調油,和睦得不能再和睦了。
進京之後,他立即被封為給事中,是從五品上的高官,而且是皇帝近臣,對皇帝負有勸諫之責,乃是一個權力極大的言官。要知道,在大宋這個時代,當官的最希望的就是當言官,不僅同僚敬畏,就是皇帝也要讓你三分,從太祖以來,就有“不以言獲罪”的承諾,雖然後來的皇帝屢屢因為言官說了一些過分的話而找藉口進行貶謫,但總體上來說,言官的位置還是比其他的官員安穩多了,而且威風多了。
若是按照以往的規矩,狀元郎一般都會外放為縣令的,象武植這樣一舉就提升為從五品上的肥缺的,可謂大宋有史以來破天荒的第一遭。但是,朝臣們這時候是不敢出言反對的,因為誰都知道,新帝登基,第一件事必然是建立自己的班底,反對武植任大官不要緊,要緊的是你到底是反對武植還是反對皇上啊?如果你不想反對皇上的話,就只好選擇閉嘴了。
而朱松的情況就沒那麼幸運,他這次雖然金榜題名,但是回家還是被老父一陣臭罵,原因無他,出去幾個月居然帶了兩個異族女子回來,這是去考試啊,還是去風流快活啊?
好在還有母親疼愛兒子,見兒子這兩個姬妾都是難得的美人兒,更是歡喜萬狀,不但沒有責備兒子,還大發雌威,狠狠地教訓了我們的縣主老爺一頓。
沒過幾天,聖諭下來,馬上結束洗沐,回京聽封。這又成為了朱母奚落她丈夫藉以抬高兒子的口實。要知道,當年的朱縣尊進士及第,可是在京中候缺正正四載,才得到了一個縣尉的缺,經過這麼多年的打拼,才升為縣令。哪裡像兒子,不但不用候缺,反而有上諭追著宣召前往京城聽封。
朱縣主到了這個時候,也終於顏色稍霽,他知道,兒子此次定然會受封京官了,因為若是要派往地方,上諭上直接就要命他前往何處上任,絕不會輾轉一趟進京又轉回地方的。不過,他也知道,兒子這次之所以有如此運氣,並不是因為他才學有多麼出眾,而純粹是因為他是當今皇上最信重的曹端的好友。
朱縣令這次卻想錯了,朱松進京之後,馬上被封為縣令。但是,卻是開封縣令。雖然京畿縣令只是從六品,但是卻無疑是天下所有縣令以及很多知府都無比眼紅的職位。因為這個職位就意味著炮仗一般急劇升官。
這二人明日都要履新任職,特意相約趕在這之前到曹府和曹端相聚一次,因為他們都知道,能得任要職,多半還是曹端的功勞。
第213章 各有所思
今天是西夏和大遼的比賽。雖然大宋的“齊雲社”要在五日後的決賽中才亮相,但是汴京民眾的熱情還是很高漲的,因為這畢竟關係到大宋的對手問題。
玉津園。
幾乎所有的在朝大官都到了,雖然趙佶到現在還沒有現面,但是大家都知道他不可能不來,因為他本身就是個蹴鞠迷,加上這場比賽又關係重大,他是很難忍得住不來看一看的。
皇帝的龍座雖然是空著的,但是下面群臣的座位幾乎已經滿了。
東面第一個位置上,是一位長鬚老頭,滿頭白髮,不過看起來精神還不錯,不時和身邊的官員交流幾句。他就是大宋第一才子,已經64歲高齡的蘇軾。
蘇軾的性格本來還是有些衝動,喜歡直言的,不然也不會同時得罪“熙寧黨佑黨”,但是半生顛簸,宦海沉浮,到如今是已經看破風雲,寵辱不驚了。所以,他雖然進京後立即被皇帝召見,並授了一個“平章軍國重事”的職銜,但卻絲毫沒有了當初進京被太皇太后高氏封為禮部尚書的時候那般欣喜。
要知道,這平章軍國重事可謂之職可謂群臣領袖,就是宰相在他面前也矮上幾分。不遇大事,他可以不問朝政,平時也不必坐堂,但是到了關鍵時刻,他的意見卻有著皇帝金口差不多的效力。大宋百年以來,曾任此職的唯有老不死的名相文彥博和大宋最著名的父子名相中的兒子呂公著。
此時他旁邊坐著的也是一位老人家,因為鬍子沒有蘇軾那麼長,那麼的緣故,看起來年紀比蘇軾年輕不少。事實上,他只比蘇軾小兩歲,乃是曾經拜相的小蘇蘇轍。
二蘇兄弟進京之後,曾布知道自己的位置不保,便主動上書請求外放,趙佶毫不挽留,命他以門下侍郎出知雷州,總算是看在他主動退職的份上,給他留了個宰相之位。這樣,蘇轍就順理成章地再次拜相,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成為了當朝次相。但是,由於此時的蔡京還是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