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在宣傳方面死命地把功勞往自己身上攬,說什麼這全都是因為英緬軍隊大量消耗了日軍的力量,才使得中國人有機可乘,可這話你也得有人信才成。反正英國人自己是沒有多少相信的。而連自己人都騙不了,又能騙得了幾個外人?
“只要能夠打嬴對義大利人的戰鬥,那麼我們就能奪取利比亞,斷掉德國人的油料供應。”丘吉爾道,“而只要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剩下的,就是對歐洲的戰爭了。”
“……”羅斯福沉吟起來。他知道丘吉爾的意思。新上任的盟軍總司令佈雷德利一直對英國人把大量的兵力和裝備集中到北非頗有微詞。在他看來,要打就應該直接先打歐洲,趁著德軍主力還在西北方向跟蘇聯糾纏的時候,抓緊時間在歐洲大陸上拿下一塊前進基地……可英國人不樂意。英國政府意圖先開闢北非戰場,保證蘇伊士運河的安全,同時也保證對各殖民地的控制。雙方爭執不下。而佈雷德利並不是艾森豪威爾那種善於彌合矛盾的人,他雖然很有才能,卻更加嚴肅,注重規章條例之類……不久前,他剛剛把處理了某個師一個姓羅斯福的副師長。這位羅斯福副師長就是羅斯福總統的兒子,在部隊面前,耀武揚威,蠻橫無理,公開蔑視士兵,挑起事端,所以,佈雷德利毫不客氣地將其轟回了本土,根本連美國總統的面子也不賣。而由此就可以看出佈雷德利對原則的堅持。結果,盟軍還沒有開始行動就開始了內耗,這讓羅斯福在頭疼之餘,又不禁對英國人充滿了怨氣……你們要是會打仗也就罷了,可事實證明你們打仗的水平並不怎麼樣,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那麼地自私自利?打嬴了德國之後,你們想幹什麼不行?可既然要在歐洲開戰,他們就不能離開英國的支援,所以,他示意佈雷德利可以稍稍讓步。可沒想到佈雷德利卻認為這樣做會損害自己身為盟軍總司令的威信,還有可能會讓美國失去對這場戰爭的主導權,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那樣,美國人出錢出力,最終卻又被英法等國聯合起來趕回了新大陸……所以他拒不執行羅斯福的命令。結果,就這樣,雙方再次僵持。出兵歐洲的事情也被無限期的拖延了下來。而因為沒有戰事,大批的美國士兵在英國本土吃喝玩兒樂,又引起了數不清的矛盾。
不過現在看來,為了防止東南亞利益的丟失,丘吉爾已經有了讓步的意思。等埃及那一仗打完,就全力支援開闢歐洲戰場……這應該可以讓佈雷德利讓步了吧?畢竟,利比亞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那裡可是德國人的油料供應基地。
……
羅斯福並沒有考慮太久就做出了支援丘吉爾的決定。畢竟,他們的主要目標是歐洲,雖然在亞洲他們被英國人坑了一把,可丘吉爾也讓步了,承諾在重新拿回緬甸之後,會將亞歷山大派往埃及前線,不再讓其在緬甸待著繼續噁心美國人民。
只是這樣還有一個問題:中國人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用武力威脅是絕對不可能的。中國人用幾天就能打敗日本人,而日本人不到兩個月就能橫掃英軍……如果動用武力,英國人自己也會覺得這是一個天大的笑話。而且萬一惹毛了中國人,誰曉得這幫人會做出些什麼來?以這幫黃種人在這段時間所表出現來的強硬態度來看,突然翻臉進攻印度也未必不可能。
那不用武力,光空口白牙地講道理,告議中國人緬甸應該是英國的殖民地,他們應該讓出來?丘吉爾臉皮再厚,也丟不起這個人。當然,這主要還是因為丘吉爾和羅斯福都明白,今時的中國政府跟往常有些不同,絕不可能因為幾句空頭的許諾就被忽悠住,否則,再丟人他們也會這麼幹的。
而除去這兩招,就只剩下利益交換了。
英國政府許諾了一筆高達兩千萬英鎊的貸款,還同意讓中國接收英緬軍隊丟在緬甸的所有武器……結果這個條件剛提出來,中國遠征軍總司令何應欽就向英國政府提出了另一個要求:被日本人俘虜的英緬士兵已經被中國空降兵所解救,只是他們還需要高達一千萬英鎊的伙食和藥品。原因:“你們投降計程車兵太多,又太能吃了,而日本人又餓他們餓得太狠!”
英國政府顏面丟盡!而中國政府也等於是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之後,滇軍的一個團順著當初英緬軍隊逃往印度的道路堵住了正欲“光復”緬甸的亞歷山大,以英國“不能保護緬甸”為由,阻止其迴歸。亞歷山大雖然百般恐嚇,卻終究不敢主動挑釁。
而再之後,美國出面調和。
不久,經過商議,中國同意英**隊回到緬甸,但也提出了先決條件:英美兩國卻必須再次提供三十萬噸的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