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也無能為力。”
楊氏之所以如此氣焰兆天,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楊貴妃太得寵了。另外的原因,還在楊氏人多勢眾,有楊國忠這些爪牙。若是沒有了楊國忠他們,楊貴妃再得寵,也是無能為力,她的勢力出不了皇宮,想囂張都沒有機會。
“你想不想知道,你們與百姓對抗了一天,為何陛下突然下旨,要降你們楊氏一級呢?”李昌國自答自問,道:“這都是我出的主意。陛下原本想是教訓教訓你們楊家,要你們楊家的女人不要太囂張。我們只需要這個良機就成,你也看到了,陛下的旨意一到,百姓再無顧忌,衝進你們的府第報仇。你們楊家死於混亂之中,誰也查不出來,你們死了也是白死。”
李昌國給李隆基的建議,就是要讓百姓沒有任何顧忌,衝擊楊氏。若是用正常手段,要想除掉楊氏太難,除非先幹掉楊貴妃,那幾乎是不可能的。李隆基寧願不要自己的性命,也要讓楊貴妃活著。
“就算查得出來,也不會有人來查。因為,你們楊氏作惡多端,沒人為你們伸冤。”李昌國得意一笑。
楊國忠只覺天旋地轉,臉若死灰,再也說不出話來。
楊氏若是完蛋了,不會有人為他們伸冤,誰願為了覆滅的楊氏出頭?更別說,楊氏作惡多端,死有餘辜,群臣巴不得他們死光光。
“本來嘛,我是不打算出手的。只是,你這樣的大奸大惡之人,若不親手殺死,那是人身的遺憾。”李昌國手上一用力,一聲骨骼斷裂聲響起,楊國忠的腦袋耷拉下來。(未完待續。。)
第四十三章 報應來了
第四十三章報應來了
楊國忠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奸大惡之輩,作惡多端,他最大的過錯就是釀成了“安史之亂”,讓唐朝由盛轉衰,為後人嘆息。
“安史之亂”使得唐朝由盛轉衰,自此以後,一千多年過去了,中國歷史再也沒有達到那種高度。人們把釀成安史之亂的過錯主要歸咎於兩個人,一個是李林甫,另一個唐玄宗。
李林甫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大奸臣,他當政十九年,忌賢妒能,使得唐朝沒有賢臣在位,沒有良將。這些都是事實,人們據此而把安史之亂歸咎於李林甫,是不對的。
沒錯,李林甫是罕見的大奸臣,然而,他的目的是保住自己的相位,沒想過要讓唐朝衰敗,沒想過發生大亂。為此,他為消除安史之亂有過安排。
在李林甫生前,他提議讓安祿山進京為相。這一手其實很高明,這是對安祿山明升暗降。若是他的計劃實現的話,安祿山就到了長安,失去了兵權,即使他有心造反,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就不會有安史之亂了。
這一計劃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楊國忠的全力反對。他一口咬死,安祿山要造反,有反骨,絕不能把相位給安祿山。
此時的安祿山輕天下,每次進出龍尾道時都會左顧右盼,連李隆基也是放在眼裡,還沒有下定決心要不要造反。原因在於,他怕李林甫,只要李林甫在世一天,他就不敢有反心。
直到李林甫死後,楊國忠接任丞相,安祿山得到訊息,仰天長笑,大罵楊國忠市井小子。無才無學,象他這樣的人當丞相,那是天要亡唐朝。從此,安祿山下定決心,要造反,要取唐朝天下。
安祿山雖有造反之心,也採取了行動。卻不會那麼早發生。安史之亂之所以發生得那麼早,是因為楊國忠逼的。正是因為楊國忠的逼迫,才讓安祿山不得不提前造反。
楊國忠口口聲聲安祿山有反心,要造反,那不過是他打擊安祿山這個政敵的藉口,根本就沒有做任何準備。等到安祿山真正扯旗造反後,楊國忠一事無成,整個唐朝都沒有應對措置。最終釀成彌天大禍,唐朝由盛轉衰。
假若楊國忠有足夠的應對,即使安祿山反了,也不會拖八年才平定,更不會付出那麼大的代價。
可以這樣說,楊國忠才是唐朝由盛轉衰的真正罪魁禍首。
他不讓安祿山入京為相,錯失了消彌安史之亂的良機。
他逼反了安祿山。
他貪婪無度,只知斂財,卻沒有丞相的才幹,沒有絲毫應付安祿山造反的措置。
這些。才是唐朝真正衰敗的原因所在。
以楊國忠眼前的困境,百姓氣勢洶洶,必欲殺楊國忠而甘心,即使李昌國不出手,楊國忠也是必死無疑。
不過,象楊國忠這樣的大奸大惡之人,死在別人手裡,一定會讓人遺憾。還是自己親手殺死的好,這才是李昌國出手的原因。
“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