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餘部要糧草,軍械不足的問題要解決……
中平四年春,二月二日,民間俗稱龍抬頭,在濛濛細雨中,劉謙和何顒、何苗、張機自宛城出發,目的地是大漢的心臟——雒陽。隨行的有黃忠、葛玄、文聘,及精挑細選的五十位家兵。
也許是因為,那層親戚關係的原因,文聘和劉謙走得很近,平時經常到西鄂,找劉謙切磋武藝兵法。為了這次和劉謙一起上雒,大過年的,跟在劉謙屁股後面鬧了幾天。劉謙最後被逼無奈,便準了他的要求。
“袁仁,我們還會相逢嗎?”劉謙目光似冰,遙望著北方。
第三十九章 袁紹的陣勢
一路細雨綿綿,這個時代的路況晴天還行,遇到雨天路上泥濘難行,一行人只有坐著馬車,享受無盡的顛簸,每天車隊的行程,只能在60裡上下,進速極為緩慢。
九天之後,天色放晴,大漢都城雒陽的輪廓,終於眏入劉謙的眼簾。
何顒說,雒陽城東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故俗稱“九六城”,東漢雒陽城,大致為南北長而東西短的長方形。洛陽城四周共設城門十二座,置城門校尉與司馬掌管,每門則設“侯”一人,負責看守城門事務。城門的位置和名稱是:東城垣自北向南依次為上東門、中東門、望京門(亦作旄門);南城垣自東向西依次為開陽門、平城門(亦作平門)、苑門(亦作小苑門)、津門(亦作津陽門)。其中平城門原為宮門,不設侯而置屯司馬,皇帝多由此門出入,是諸門中之最尊者。西城垣自南向北依次為廣陽門、雍門、上西門。其中上西門飾以紅漆,設有銅璣玉衡,以齊七政。北城垣自西向東依次為夏門、谷門。
十二城門外皆有亭,如津陽門有津陽亭,夏門有夏門亭。東西南北走向各有五條大街,以上街道,互相交叉結合,形成許多十字路口和丁字路口。南宮和北宮佔據雒陽城的中心位置,兩宮之間有複道連線。城東北角是太倉和武庫。東漢雒陽有三市,金市最大,在西城中,南市和馬市分別在南城外和東城外。南宮和東城旄門之間的地方,是司空府、司徒府和太尉府,劉謙一行的目的地就是那裡。
“咴咴咴!”
迎面疾馳一騎猛然停在車隊前,問道:“請問,這是不是太尉府長史,何襄鄉的車駕?”
得到肯定答覆後,說道:“侍御史、虎賁中郎將袁大人等人,在開陽亭相侯,為長史大人接風洗塵,小的還要趕回稟報,告辭。”
何顒掩飾不住滿臉的得色道:“本初還是老樣子,呵呵。”
袁紹袁本初,劉謙還是知道的,演義對他的評價是: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印象裡不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對手,也許他是何顒好友的緣故,何顒對他的評價頗高。
袁紹年少得志,少年就拜為郎官,不到二十歲遷濮陽令。不久,他母親病故,回鄉服喪,三年期滿,又為父親補喪三年。這次守孝服喪,並不是他的親生父母,袁紹本是袁逢庶出,因為伯父袁成早死無後,過繼給了袁成。袁成歸天時,袁紹還沒有過繼,所以才有補喪之說。總結來言,袁紹在孝這個方面,做的非常好,深得士林美譽。
服喪結束隱居雒陽,為了表示和清流黨人,站在統一戰線,袁紹拒絕了朝廷屢次徵辟。那時正是,第二次黨錮之亂,袁紹動用袁家四世三公的能量,盡力幫助遭到迫害的黨人。平日裡專愛打抱不平,行事有任俠之風,聽到那個人是值得一交的名士,不顧身份親自拜訪,得到“折節下士,知名當世,文武雙全,英氣勃發。”的美評。在這個時代裡,袁紹就是君子的代稱,此時袁紹的名聲,曹操拍馬不及。
也許是天氣放晴的原因,也許是袁紹十里相迎的緣故,何顒興致非常好,跳下馬車和劉謙並騎而行,做起了導遊。前邊官道西邊的是明堂,明堂是天子會見諸侯王、進行祭祀、宣明政教的地方。明堂的西邊,是觀察天象變化的靈臺。官道東邊是辟雍的所在地,辟雍是這個時代,貴族子弟學習各種技藝的學宮,一般是超過十五歲,而沒有加冠的貴族子弟,學習禮儀、音樂、舞蹈、射箭、騎馬等技藝。辟雍的東北方是太學。再向前就是洛水,風景極其優美云云。
“我——太陽,這也太誇張了,憑著如此的禮遇,偶要是不知道袁紹的為人,只怕早就納頭便拜,口稱主公了。”其實說實話,劉謙心中還是小小地感動一把,不為別的,只為他沒見過世面。
一行人距開陽亭還有裡許,劉謙遙望到,開陽亭前的人們,居然恭立不動。手臂前伸行禮時間短倒無所謂,可是,要等